最近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概念,叫做年轻人的“新酒饮双子星”。
乍一看以为是分析酒水的星座属性,仔细瞅解惑了,原来双子星指的是中国劲酒和果立方。
为啥它俩被起了个这么情投意合双宿双飞的名词?我边冲浪边扒拉了一下缘由,大概是这么回事。
今年消费品不好过,懂的都懂,但偏偏劲酒和果立方逆势涨得飞起。
劲酒去年在Z世代里的销量直接冲了10%。
而果立方更狠,广州即时零售半年增速62%,在便利店冰柜上的占地面积比可乐雪碧还广。你说这邪门不邪门?
更有意思的是,这俩巨头现在不仅不抢生意,还像一对“互补型搭子”,陪着年轻人把每个社交局玩得有滋有味。
劲酒负责当“暖心mommy”,帮年轻人提供“喝了不挨骂”的安全感;
果立方负责当“开明homie”,教你“随地大小喝”,即时体验怎么喝都自由的放飞感。
不得不说,现在最能懂年轻人小心思和钱包厚度的,就属它俩了。
把“劝酒”进化成“关心”
年轻人算是被劲酒劝服了
以前提到劲酒,90后脑海里马上升腾出那个经典的广告——推杯换盏的中年人酒局上,大家觥筹交错。
从瓶身包装到广告bgm都透露出浓浓的纯爷们儿味道,大家总结它是男性之友,是“我爸和我二舅喝的”;
现在提到劲酒,互联网是一片美誉:中国人自己的威士忌、姨妈神仙水。
画风陡转,从长辈专属的药酒,变成了年轻人追捧的养生酒。
劲酒瓶子朴实得像家里装酱油的分装罐,大家喝酒前手握配料表默念:淮山药、仙茅、当归、淫羊藿、丁香枸杞……
这感觉不像在喝酒,而是在老中医的诊所里把脉抓药。劲酒精准踩中了当代年轻人的养生焦虑,你都不用劝,年轻人一看这配方就默认喝了它能补气血能长头发,端起杯子就一饮而尽。
赶上时代好时候的劲酒,无心插柳把“喝酒”这件事,从“叛逆行为”扭成了“健康选项”。
别的酒还在搞“高端人设”“身份象征”,劲酒直接放下身段当“家里人”,文案也贴心变成“累了就少喝一点,暖暖身子”;
场景不拍商务酒局了,拍“社畜加班回家,倒半杯配点花生米”;
尤其是被年轻人玩出“喝中国劲酒,打亲朋好友”的魔性二创后,劲酒直接像《歌手》舞台上唱跳改编的老艺人,自带老牌滤镜还玩得开,圈了无数新粉,一下子就翻红到年轻人的梗海里!
它洞察了大家的心理,你说你不想喝酒,主要是怕喝了被家人骂,怕喝多了第二天头疼耽误全勤奖。
劲酒说“没得事,我度数低,还带点养生,你喝点嘛,既解乏又不耽误事。”这种苦口婆心的关心,比任何洗脑广告都管用。
年轻人听劝喝下的仿佛不是酒,而是一碗营养满分的山药排骨汤。
果立方:你要的全拿走,我不教育只陪伴
如果说劲酒是“唠唠叨叨但暖心的mommy”,那果立方就是“随你怎么野都行的好homie”。
不催你喝、不教你怎么喝,就陪着你怎么开心怎么来。
你猜现在的年轻人喝东西最讨厌啥?——最讨厌被人被规定“该这么喝”。
喝红酒时有人说“你醒酒的时间不够”;喝白酒有人要说“这一杯必须干了”;喝低度果酒,有人要跳出来指点“你这叫什么酒,明明就是甜水水”。
果立方的出现,有点像个混世魔童,把这些条条框框逐一打破。你想怎么折腾,它都奉陪到底。
想兑奶茶?白葡萄味果立方往冰淇淋奶茶里一倒,味道比店里的隐藏菜单还绝;
想加气泡水?蜜桃味果立方兑雪碧,再加点冰块,气泡“滋滋”往上冒,解暑又解腻。
就算你想倒在冰粉里拌着葡萄干山楂片吃它也没意见,主打一个任你行。
你说人生是旷野,果立方支持你在旷野上搞混饮:
你说不想坐在格子间上班了,只想化身一朵浪花随波逐流,果立方就让你在湖边旋转闭眼举着酒杯边跳边喝:
果立方从不说“你该这么喝”,它接纳年轻人的所有喜好,把“你开心就好”焊在脑门上。前段时间还被网友做成“广东混饮三件套”,即果立方 + 天地壹号 + 菠萝啤在粤语区出圈。
所以果立方的增长,是意料之中。美团数据里,果立方的订单里有40%会同时买别的饮料,不是年轻人不会喝酒,而是他们想按自己的方式喝。
果立方没有做“标准答案”,而是“解题工具”。它尊重一切喝法:加冰块、混饮料、配火锅、甚至做甜品,鼓励每个人创造属于自己的饮用方式。
这位随时陪在你身边的homie只有一个使命:你想怎么玩,它都陪你。
不是对手是朋友,
这俩凑一块儿赢麻了
劲酒和果立方不仅不是对手,反而还是“酒局互补搭子”。
便利店冰柜里,劲酒和果立方并肩而立。一个代表关怀,一个代表包容;一个提醒你注意健康不要贪杯,一个鼓励你享受当下打破规矩。
感觉是在中国酒饮的金马奖颁奖现场,果立方和劲酒同时被提名了最受年轻人喜爱的最佳双主角。
它俩手牵手直接把年轻人的喝酒需求包圆了:
加班到深夜,来一小瓶劲酒缓解疲劳;朋友聚会,用果立方调制成派对饮品;家庭聚餐,劲酒能让长辈晚辈都高兴;户外野餐,果立方轻便易携,口味多种多样。
以前酒局总有人“喝不惯”,现在有了这俩黄金搭档,从长辈到年轻人,全都照顾得明明白白。
所以并不是年轻人不爱喝酒,是没有喝到他们心巴上的酒。而劲酒和果立方,显然已经深谙其道。
END
Z世代年轻人的酒局早已有了一套自己的体系。
没人再扯着嗓子喊“不喝就是不给我面子”,能让他们主动掏钱包的,要么是劲酒那样,把“喝酒”变成“家人式关心”的真诚。
要么是果立方那样,把“喝酒”玩成“怎么野都行”的自由派对,和homie朋友一起在宿舍的塑料凳上调混饮瞎折腾。
整个消费品行业都在喊“日子不好过”,这俩却逆势起飞,凭的不是运气。
毕竟,能同时让爸妈满意、让自己开心的酒,放眼整个市场,也就这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