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服务中心是服务党员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枢纽,更是凝聚民心、引领基层善治的“最暖一公里”关键触点。北京市大兴区兴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以“兴丰IP·点亮生活”为理念,通过“阵地建设、品牌打造、多元联动”三维实践,将物理空间升级为“红色磁场”,为新时代党群服务阵地建设开辟新路径。
空间重构:打造“红色阵地”
以功能集成织密服务网络,构建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 兴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摒弃“挂牌化”“形式化”的固有模式,通过空间重构与功能升级,让阵地从“冷冰冰的物理空间”蜕变为“有温度的共享家园”,成为基层治理的“实体支撑点”。
全要素”布局筑牢根基。中心统筹设置服务大厅、党建书吧、综合教室等9类功能室,覆盖教育培训、心理咨询、文体活动等多元场景,并嵌入电教设施、网络终端等数字化设备,形成“15分钟党群服务圈”的核心支点。在这里,党员群众既能参加严肃的党内教育,也能享受轻松的文化娱乐,让服务触手可及、无处不在。
“全周期”管理释放效能。中心构建“6名专兼职人员+双轮驱动”运营模式,以“政治功能+服务功能”为内核,既刚性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又柔性对接老年群体文化需求、青少年校外拓展等个性化诉求。日均接待量超300人次、年服务总量突破4万人次的亮眼数据,印证了其“抬脚就到、进门就用”的“贴心驿站”定位,实现了“硬设施”与“软服务”的同频共振,让党群阵地真正“活起来、用起来”。
品牌塑造:精准回应需求
服务温度源于对需求的深度把握。兴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跳出传统思维,以“点单式”“沉浸式”品牌打造,让服务从“任务清单”变为“幸福账单”。
兴趣班激发自治活力:“名师课堂”兴趣班涵盖10类课程,创新管理模式,推动学员自我管理,还衍生出3个自治社团,由骨干学员指导,实现“停课不停学”,惠及600余名学员,培育基层自治力量。
文化浸润厚植精神根基:依托周末亲子坊开展55场活动,将红色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入亲子互动,让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同步推出全年龄段惠民讲座,增强群众归属感与认同感。
主题联动凝聚发展共识:开展“兴丰周末学堂”、新业态劳动者慰问、社工团建、读书分享等主题活动95场,8300人次参与其中。通过特色活动融合思想引领、服务供给与生活提质,推动党员干部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激发内生动力。
多元联动:拓展治理效能
基层治理复杂,需打破“各自为战”壁垒。兴丰街道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枢纽,通过“四联机制”构建区域共建“生态圈”。
组织联结打破边界:与10余家单位建立共建关系,通过特色项目推动资源跨界流动,开展20余场联建活动,惠及群众超两千余人次,实现资源共享。
服务联动提质增效:依托党建协调委员会等平台,联动多部门推出务实服务,形成“需求共商—资源共配—服务共推”闭环机制。“为行动赋能 给心灵减压”等活动,解决群众难题,让不同主体找到合作“最大公约数”,转化资源与需求。
以“兴丰IP”绘就基层善治新篇
兴丰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始终秉持“以人民为中心”,围绕“人”展开工作。以需求优化服务供给,以参与激发治理活力,以共享凝聚发展共识。
未来,随着基层治理现代化推进兴丰党群服务中心将持续深化“功能集成、品牌创新、生态共建”实践,让党的旗帜在基层阵地飘扬,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充实、有保障、可持续,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兴丰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