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撂荒地,今朝“致富园”。在重庆市江津区石蟆镇天旗村,基层人大代表以实干担当为笔,以土地重生为卷,书写了一篇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面对土地闲置、荒芜,天旗村党委书记、人大代表谢红带领代表小组主动作为,将撂荒地整治作为民生头等大事。通过“地毯式”摸排,走访15余户家庭,精准掌握土地撂荒数量、成因,建立详实台账。劳动力外流、收益低下、地块零散、水利老化……代表小组组长谢红摸清了“无人种”“不愿种”“难种”根源,为土地“重生”铺就基石。
因地制宜,科学施策是关键。为让撂荒地得到精准利用,由谢红和其他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盘活撂荒地种植农作物的建议随后递交给石蟆镇人大主席团。石蟆镇人大主席团高度重视并积极采取行动,农业专家深入田间“把脉”,结合气候特点确定油菜种植方案,开垦了百亩撂荒地。由这些优质油菜籽压榨而成的菜籽油和油菜所产油菜苔在市场上广受欢迎,主要销往双福国际农贸城、本地教育机构及餐饮企业等,为集体经济创收22379元。
针对农闲期,代表吴光梅提出“间作套种”建议,经专家论证后采用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六月糯玉米、八月黄玉米相继丰收,又为集体增收2.5万余元。
土地重生,惠民增收是落脚点。这片土地不仅产出了作物,更解决了脱贫户、低保户的就业难题。村民脸上绽放的笑容,印证了人大代表为民履职的初心。“多亏了代表们,荒地变宝地,日子有盼头!”村民的朴实话语,道出了土地重生的意义。
从“荒草丛生”到“作物满畦”,天旗村的嬗变不仅是土地资源的唤醒,更是基层人大代表践行“为民办实事”的生动缩影。这片土地焕发出的蓬勃生机,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让“履职为民”的初心在田野间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