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高校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动因、核心要素与实践进路

2025-08-20 13:03:09 来源:大众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高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是响应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的关键举措。本文基于政策驱动、具身认知理论支撑与人才危机应对三重动因,聚焦“现实驱动、系统架构、实施路径”的逻辑链条,以期为高校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教育新生态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在高等教育深刻变革的浪潮中,教育部部长怀进鹏于2023年世界数字教育大会上指出,数字化转型是教育转型的重要载体和方向。这一论述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及《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的任务高度契合,共同锚定了高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的方向。未来学习中心作为高校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枢纽,其建设不仅是对国家政策的主动响应,更是对教育本质的深层回归,通过空间、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重塑“教”与“学”的底层逻辑,为实现从知识传授向创新能力与终身学习力协同发展的教育目标提供关键支撑。

  一、建设动因:国家政策、理论演进和现实需求的三维驱动

  国家政策牵引。《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教科信〔2021〕2号)系统性规划智慧校园新型基础设施,为未来学习中心建设提供了基建框架。在此背景下,未来学习中心作为落实教育新基建部署的关键支点,其本质是构建适应数字时代的人才培养新基座。

  理论演进支撑。具身认知理论强调环境是认知的有机组成部分,主张学习者通过身体与环境的交互进行知识建构,指向物理、虚拟、社会空间融合的设计原则。未来学习中心通过创设沉浸式的交互环境,使理论主张转化为增强认知体验的实体场域,推动学习科学从“离身”向“具身”范式转型。

  现实需求驱动。面对产业智能化与知识加速迭代的挑战,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日益凸显其局限性: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抑制高阶能力发展。教育改革亟须向学生中心范式转型,强调主动探究、协作与实践。未来学习中心以“学习者主权”(即学生对学习目标、路径的自主决策权)为核心理念,通过自适应学习系统匹配个体差异、跨学科工坊促进知识整合、全球协作网络拓展实践场域,为探究式学习、设计思维等新型范式提供可操作的支撑平台,系统性重塑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体系。

  二、核心要素:构建多维融合的智慧学习生态

  未来学习中心的本质在于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生态系统,其目标是通过空间重构、技术赋能与数据驱动,推动学习环境从静态预设向动态响应跃迁,无缝支持探究式、协作式、项目式等多元教学场景的灵活切换与深度融通。具体包括以下核心要素。

  智能泛在的基础环境。空间灵活性是未来学习中心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理念的重要基础,采用模块化可重构设计,支持讲授、研讨、工坊等模式快速切换,最大化空间利用效率与教学适应性。数智技术旨在构建虚实共生的学习环境,通过实时感知学习者的行为轨迹、交互状态及环境变化,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资源配置,实现个性化学习支持。环境舒适性聚焦学习者的生理与心理体验,通过促进智能照明、温控系统与人体工学设计等的协同,实现环境的自适应优化,从而提升学习专注度与持久力。

  数据赋能的智慧内核。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化运行,关键在于数据驱动的服务内核。学习过程画像通过多源数据采集技术,构建涵盖学习者行为模式、认知状态与情感投入的立体图谱。基于画像的智能推荐系统,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而预警机制则能及时识别潜在的学习困境,为学习者提供精准干预。此外,智能导学系统通过即时反馈机制驱动自适应学习,如人工智能学习伴侣提供的动态辅导,使学习过程形成持续优化的闭环,实现“教、学、评”一体化的智慧学习生态。

  开放融通的学习生态。构建多元、融合、可持续的资源矩阵,秉持“开放共享、融合创新、可持续进化”理念,打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全球优质慕课、开放教育资源与校本特色数据库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的互联互通与共享共用。打造功能完备的创客空间,通过配置先进制造工具,支持从概念到原型的完整创新链条,为项目式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iCenter)的成功实践证明,依托此类空间开展的项目式学习,在激发学生创新潜能、锤炼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与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建立跨学科协作平台,通过构建虚拟工坊等载体,无缝连接具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师生,能够为跨学科协作解决复杂问题提供高效支持。

  创新共治的运行机制。未来学习中心的持续活力不仅依赖“硬”投入,更在于“软”的治理模式与机制创新。学生主体深度参与,将“学习者主权”理念制度化,通过设立学生创新大使、空间共治委员、学习体验官等角色,赋予学生空间治理的实质性参与权,使其在学习中心的规划与运行中发挥主动作用。同时,应建立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机制,汇聚教师、教学设计师、教育技术专家、产业导师等专业力量,形成合力。通过多方协作,未来学习中心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推动教育理念的落地与实践。

  三、实践进路:迈向生态化、智能化与人性化

  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策略规划、技术赋能、组织变革和数据治理多个维度协同推进,构建生态化、智能化与人性化的学习新生态。

  在策略规划层面,将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系,作为数字化转型的重点工程予以推进。通过前期调研精准识别教学痛点与创新需求,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如先行建设示范性实验空间,基于实证迭代形成可复制的建设标准,再逐步向全校推广。同时,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参考国际智慧学习环境标准,构建涵盖学习成效、空间利用率、用户满意度的多维指标,驱动持续优化。

  在技术赋能层面,应坚持“技术服务于教学”原则,避免陷入“技术至上主义”。建立“教学问题、技术适配、教师发展、教学实践”闭环机制,确保技术应用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在硬件配置上,优先选择能解决真实教学痛点的技术。在软件生态上,开发轻量化教学工具插件,提升易用性。在教师发展方面,重点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数字时代教学胜任力。在模式赋能方面,依托中心平台系统,大力支持混合式教学、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教学模式落地实践,使其成为教学改革的孵化器和试验田。

  在组织变革层面,突破传统行政管理碎片化格局,建立高效运行机制。治理架构方面,采用策略与执行协同模式,成立由分管校领导牵头的委员会负责顶层设计,组建跨部门执行团队(如教务处制定教学标准、信息中心负责技术运维、图书馆承担资源整合、院系落地教学应用),贯通“规划、建设、应用”全链条。服务机制方面,借鉴成功经验,组建融合教学设计师、数据分析师、学习科学家的专业服务小组,提供教育技术整合、人工智能教育探索等全流程支持。创新激励方面,设立教学创新基金、建立容错机制、简化设备借用流程等,充分激发基层教学创新活力,体现人性化管理。

  在数据治理层面,应有效平衡效能与伦理。数据采集方面,遵循国内外法规要求以及“最小必要”原则,明确数据权属边界,如基础身份数据须明示同意,学习行为数据进行匿名化处理等。分析应用方面,构建“双通道反馈”系统,教学管理端通过数据驾驶舱监测空间使用率与学习成效,师生端则提供个人学习仪表盘,可视化呈现知识图谱掌握度与能力发展轨迹。隐私保护方面,可参考浙江大学“智慧教学生态”实践,部署联邦学习等技术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定期发布数据安全白皮书。素养培育方面,同步开展师生数据素养教育,开设数据伦理通识课程,培养负责任的数据使用文化。

  四、挑战与应对

  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是一项深刻的系统性变革,其落地过程不可避免地面临一系列挑战。首先,高昂的建设与维护成本是首要现实瓶颈,需要探索政府专项、校企合作与社会捐赠等多元筹资渠道,同时优化资源配置模式,如推行共享设备预约制,建立长效运维保障机制。其次,数字素养鸿沟可能影响师生的均衡使用,可实施分层次、持续性的赋能计划,如教师定制化工作坊、学生数字素养课程,并建立畅通的技术支持渠道,以确保技术红利惠及所有师生。再次,传统评价体系难以有效衡量未来学习中心对复杂能力培养的贡献,应加快探索基于多源学习过程数据的多维度、形成性评价新方法,配套建立更科学的能力认证体系。最后,避免盲目模仿,应立足本校历史积淀、学科优势和发展定位,打造出真正具有校本特色和生命力的未来学习中心。(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吴秀花)


编辑:沈露
审核: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