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沪铜期货在80000元/吨高位震荡之际,一家浙江铜加工企业的股价走出了令人瞩目的行情,成为二级市场关注焦点。2025年8月以来,海亮股份(002203.SZ)在短短两周内股价涨幅超过14%,主力资金净流入逾3600万元,量能较上月均值放大32%。市场究竟在追逐什么?
海亮股份的故事首先是一部全球铜管霸业的成长史。这家成立于1989年的企业,如今已坐拥全球23个生产基地、92万吨铜管产能,规模居全球之首。2024年其铜加工材销量突破100万吨,近十五年复合增长率达14%。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其海外布局的前瞻性——41%的铜加工营收来自海外,且海外毛利率高出国内3个百分点。当美国铜关税政策调整震动市场时,海亮在摩洛哥、印尼等地的产能成为天然避风港。其美国3万吨铜管产能更成为撬动北美市场的战略支点,配合新获得的印度BIS认证,一张覆盖美欧亚非的全球供应链网络已然成型。
然而,真正点燃市场热情的,是海亮在新能源战场展现的爆发力。2024年公司铜箔业务营收同比激增289%,印尼项目投产实现中国企业海外铜箔生产“零突破”。更关键的是技术壁垒的构建——公司正积极推进固态电池厂商认证,这是打开高端市场的金钥匙。尽管当前铜箔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压力(4.5μm铜箔加工费已从2021年高点7.65万元/吨跌至3.25万元/吨),但海亮通过海外布局实现了差异化竞争:摩洛哥2.5万吨项目剑指欧美高端市场,印尼基地则坐享东南亚新能源产业链崛起红利。
海亮股份的估值重塑,本质上是一场传统周期与新兴成长的精彩共舞。铜管业务展现着强韧的“周期之锚”特质——国内67.2万吨+海外24.8万吨的产能整合使其在下游家电需求爆发时,具备强大保供能力。而铜箔业务则承载着“成长之翼”的期待:当产能利用率突破75%关键阈值,配合加工费企稳回升,近期已现15%议价能力提升,新能源业务有望从业绩拖累转为增长引擎。
资本市场的躁动背后,是敏锐资金对产业转折点的提前布局。当前公司动态市盈率33.59倍,较部分新能源材料企业存在明显折价。参考机构预测,2025年归母净利润有望从2024年的7.03亿元攀升至10.86-15.66亿元区间,对应PE降至13-18倍。这种估值修复动能,既来自铜管主业周期触底的反弹预期(8月下旬加工费谈判成关键观察点),更源于新能源业务从“概念”到“兑现”的质变可能。
值得玩味的是其战略棋局中的两记妙手:一是入股同业金龙集团,通过强强联合进一步巩固行业定价权;二是前瞻布局数据中心、人形机器人热管理方案,为新质生产力爆发埋下伏笔。这些举措正悄然改变企业基因——从单纯加工费赚取者升级为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
当然,航行从未风平浪静。市场需警惕三重浪涌:铜箔产能爬坡不及预期可能延缓业绩释放;全球贸易政策变动对海外盈利模型的冲击;更需关注2024年拖累业绩的资产减值、汇兑损失等非经常因素是否真正出清。
站在产业视角远眺,海亮股份的突围具有标杆意义。当中国制造业面临产能过剩与贸易壁垒的双重夹击,公司通过“海外基地前置+高端产品突破”的组合拳,在铜加工这个传统领域硬生生闯出新路。其估值逻辑的重构揭示了一个趋势:在新能源革命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传统龙头的转型升级若能兑现业绩,市场愿意给予更慷慨的定价。
海亮股份的暴涨,本质上是一场关于中国制造未来的押注。当铜管龙头的周期韧性遇上新能源的成长锐度,当中国工厂的制造能力嫁接全球布局的战略视野,这家老牌企业正试图讲述一个穿越产业周期的中国新故事,而资本市场的选择,已经为这个故事的序章投下信任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