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科学护眼新视角:高境光镜片上市,为儿童近视防控提供新选择

2025-08-11 16:08:35 来源:映象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近视高发,已成为众多家长关注的焦点。传统的防控手段,如普通框架镜、多点离焦镜片或基于特定理论的防控镜片,虽有一定效果,但也存在各自的局限性或使用体验上的不足。

  近期,一种基于全新视觉理论——“高境光理论”设计的高境光镜片正式进入市场,为近视防控领域带来了新的科学思路和产品选择。这款镜片的设计理念,源于对现有近视理论局限性的深入研究和突破。

  理解近视防控的挑战:现有理论的困惑

  调节理论: 认为近距离用眼时眼睛过度调节导致近视,但据此设计的读写镜(凸透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周边离焦理论: 强调周边视网膜成像状态对眼轴生长的影响,但难以解释为何公认有益的“看远”行为本身就会产生理论上可能不利的离焦状态。同时,一些研究也发现“远视离焦”设计的镜片有时也能起到防控效果。

  对比度理论: 认为现代高对比度环境促进近视,但据此设计的降低对比度镜片(如通过降低透光率、增加散射点)往往牺牲了视觉清晰度,与日常用眼需求相悖。

  高境光理论:重新定义光线与近视的关系

  高境光理论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将进入眼睛的光线分为两类:

  成像光:负责形成清晰视觉图像的光线。

  环境光:不参与清晰成像,提供背景光感和整体光照感的光线。

  该理论的核心科学观点在于:

  关键在“光比例”:在进入眼睛的总光线量相对稳定时,提高环境光所占的比例,降低成像光的比例,更有利于抑制眼轴过快增长,控制近视进展。

  充足光线是基础:在光线比例恒定的前提下,进入眼睛的总光量越大,通常意味着视觉质量更好,也更有利于近视防控。

  清晰成像不可缺:要能看清所视物体,保证视光系统的正常发育。

  研究者发现,在光照充足的自然环境下(环境光比例高),或者在特定实验条件下(如使用增加环境光的装置),能观察到眼轴增长放缓甚至向远视方向偏移的现象,这为高境光理论提供了初步佐证。

  高境光镜片: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

  高境光镜片的核心设计目标,就是巧妙地调整进入眼睛光线的“比例”:

  精密微透镜阵列:镜片表面分布着数量庞大(每片镜片可达百万个)、微米级的多曲面微透镜。

  “转化”而非“阻挡”:这些微透镜的主要作用不是反射光线(避免大量光损失),而是将部分原本会直接参与清晰成像的光线,通过精密的折射或散射,使其在进入眼睛后不再聚焦成像,转变为提供背景光感的环境光。

  高境光镜片能为孩子带来什么?

  对于关注孩子视力健康的家长来说,高境光镜片可能意味着:

  更舒适的视觉体验: 相比一些会明显降低清晰度或产生视觉干扰的防控镜片,高境光镜片的设计目标是在有效防控的同时,尽可能提供接近普通单光镜片的清晰、稳定视觉,孩子更容易适应,也更愿意长时间佩戴。

  更自然的用眼方式: 不需要孩子刻意通过镜片中央某个特定区域(光学区)看东西,眼球的自由转动和自然视野不受限制,符合日常用眼习惯。

  更广泛的适用性:

  适用于有近视防控需求的儿童青少年。

  对于远视储备不足或假性近视的孩子,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早期干预选择。

  有轻度散光、或存在某些视功能问题(如隐斜)的孩子,在专业评估后也可能适用。

  用高境光理论来指导如何做好近视防控:

  1、多进行自然环境下的户外活动,在户外时应多看树木绿植、白云山丘等自然景观。

  2、室内尽可能使用自然光照明,靠近窗户的写字台能提供较多的环境光。

  3、室内使用人工光源时,应选择全光谱、高亮度的全屋照明,避免只使用台灯照亮桌面局部的照明方式。

  4、在看书、看电子屏等高成像光的近距离用眼的情况下佩戴使用高境光镜片的眼镜,将部分成像光转化为环境光。


编辑:徐霞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