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厦门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的路径与策略研究

2025-08-11 11:57:52 来源:中国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在全球文化多极化、区域文化融合趋势不断加深的背景下,构建具有区域引领力与国际传播力的流行文化中心,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文化能级的战略任务。作为对台交流的前沿阵地和国家“海丝核心区”重要城市,厦门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深厚的人文积淀和成熟的文创生态,其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不仅承载着文化高质量发展的区域责任,更蕴含文化新质生产力驱动的现实契机。本文聚焦厦门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的关键路径与可操作策略,旨在为相关政策制定与产业推动提供系统化支撑。

  一、以“流行+”为引擎,重塑城市文化资源的融合生态

  (一)推动“流行文化+城市文化”场景再生

  厦门应借助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与区域协同发展政策红利,确立“流行文化先行试验区”定位,通过制度性平台机制与政策集成创新,为两岸流行文化协作提供制度型开放通道。作为闽南文化的核心承载地,兼具侨乡文化、鼓浪屿世界遗产文化、中西融合建筑群等多元文化资源。以“文化场景再设计”为切口,推动老城区、滨海带等空间的文化再利用。通过引入流行文化创作团队、IP装置艺术、数字演艺等方式,打造城市文化地标的流行新貌,例如以中华城、沙坡尾为试点,植入音乐快闪、IP演艺、青年策展等常态机制,培育“流行文化街区”品牌。

  (二)建设“泛文化应用场景”,强化沉浸式传播触达力

  依托元宇宙、AIGC、XR等前沿技术,推动鼓浪屿、曾厝垵等区域从“旅游消费场”向“文化共创场”转型。升级“青年流行文化实验空间”,引导文创企业与技术平台联合研发沉浸式AR导览、虚拟音乐演出、“城市记忆AI再现”等项目,打造“文化即服务”的数字场景,增强厦门文化消费的年轻化和流行性。

  二、以“跨界+跨岛”双轮驱动,构建两岸文化交融新平台

  (一)推动“两岸文化共创区”向价值链高端拓展

  当前,思明、湖里、集美等片区已初具“两岸青年文创集聚”的特征,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功能跃升和区块联动。建议以华侨博物院片区、中华儿女美术馆周边、集美学村为核心,布局“艺文街区+数字工坊+演艺集群”三位一体的共创区形态,并引入AI音乐创制、XR虚拟舞台、网生内容加速器等新兴内容中枢,培育面向Z世代消费群体的文化消费新场景。

  (二)打造“同城化演艺圈层”,构建跨海湾文化演艺网络

  基于厦金同城化的区位优势,推动“两岸流行演艺共演圈”试点建设,构建“一岛一特色,一带多节点”的演艺网络:鼓浪屿主打古典与流行融合演出、集美区侧重青少年原创与校园文化,形成跨岛互联、分区运营、主题互补的演艺生态。同时建立两岸青年艺人互通机制、编剧导演驻留机制,形成可持续的文艺交往纽带。以“城市级文化中枢”思维推进数据平台建设,设立“厦门流行文化大数据中心”,统筹采集、整合与建模两岸流行文化内容、受众偏好、IP传播力等数据,实现从“文化资产盘点”向“文化生态预测”的转化。

  三、以“平台+机制”共建,拓展文化数字化治理与传播能力

  (一)构建“内容孵化—传播分发—数据反馈”一体化平台体系

  依托现有国有文投企业、技术龙头企业和高校力量,集成“厦门流行文化内容孵化平台”,聚焦音乐短视频、播客节目、创意动画、虚拟偶像等赛道,整合内容制作、AIGC生成、传播投放、用户行为数据等服务链条,形成“数据驱动创意、创意反哺场景”的内容生态闭环。该平台既可服务于本地文化产业,也可作为厦门文旅传播的数字引擎。在此基础上,由两岸高校、文创机构、MCN机构等共同参与的内容生产协作网络。引导鼓励两岸青年围绕“闽南意象”“潮流中华”等主题进行音乐、短视频、动画、潮玩等形式的跨媒介创作,并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与IP孵化加速器。

  (二)试点“文化数字治理沙盒”,强化对内容风险与舆情的主动引导

  面对流行文化多元性带来的价值观挑战,在厦门率先试点“文化数字治理沙盒机制”,对流行文化产品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传播、舆情触发点等进行动态风险评估与分级管理。引入高校智库、算法平台、法律顾问等参与共治,提升政府在数字内容时代的文化治理能力,实现“放得开、管得住、用得好”。另外,可设立“高校青年文化实验场”计划,依托集美大学、厦大等院校,在传播学院、音乐学院、设计学院中开展基于项目制的内容孵化项目,鼓励学生团队与文企对接,形成“教学—创作—发布—转化”的闭环路径。

  四、以“青年+侨台”联动机制,激活文化主体的双向认同建构

  (一)建立“闽台青年文化联合创制机制”

  厦门可通过“南音+流行”“闽剧+动漫”等文化融合项目,优化面向台青的“文化联合创作计划”,支持其在厦驻地创作、出版、展演、参赛。依托集美大学、华侨大学等高校平台,推动闽台青年共建“文化实验班”或“短期孵化营”,对接音综节目组、本地内容平台,为优秀项目提供转化通道,激发台青在地参与感与文化认同。

  (二)建设“国际华侨内容联盟”,扩展传播边界

  充分发挥厦门侨乡优势,构建以新加坡、菲律宾、印尼、加拿大等地华侨新生代为核心的“国际华侨内容传播联盟”,组织线上线下共创项目如“我眼中的厦门”系列短片、全球华侨音乐合辑、华侨少年文艺夏令营等,用他们的语言与审美参与流行文化再生产,拓展“流行文化中心”向全球华语市场的延伸带。

  五、以“品牌+制度”牵引,培育标志性流行文化事件与政策矩阵

  (一)推动“文娱+科技+商业”多业态融合

  引导厦门现有传统演艺与IP经济向虚实融合、数字驱动转型。如鼓励厦门文创相关的节庆和漫展等引入“XR直播+AI编舞+社交裂变+NFT纪念品”一体化数字方案,提升活动延展性与用户参与度;推动传统歌谣与电子音乐、视觉VJ等跨界融合,形成“非遗+潮流”的复合传播路径,塑造具有地域标签与流行符号的文化IP。

  (二)探索两岸文创人才“流动互认+合作制片”机制

  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推动“高校—企业—平台”三元联动的人才育成机制。一方面,支持高校设置流行文化相关交叉学科,如“音乐科技”“文化传播与数字媒介”“文创经济与青年文化研究”等,并推动教学内容与两岸实践场景对接;另一方面,支持厦门本地文创企业建立“流行文化青年工作室”,通过“艺人培训+内容测试+IP塑造”形成实践导向的职业路径。借鉴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人才互认机制,厦门可探索设立“两岸文化人才互认目录”,实现高校课程、职称资历、演艺资质等方面的比照与转换。在此基础上逐步推动成立“厦门-台北青年文化制片人联盟”,通过项目联投、联合出品等模式,实现人才、创意、资本的协同配置,提高原创作品的传播力与转化力。

  六、以“多语种—多平台—多元场景”协同驱动,塑造流行文化跨媒介传播体系

  (一)构建“两岸联创、多语种传播、全球覆盖”的三维传播矩阵

  立足闽南文化的两岸共通性,构建覆盖本地、两岸及国际受众的多维传播架构。一方面,整合厦门现有文旅、广电、文创资源,鼓励共建“两岸青年潮流文化创作实验室”,定向打造抖音、B站、小红书、YouTube等账号集群,以“系列短视频+长尾主题运营”模式,推动两岸文化潮流内容的可持续输出。另一方面,基于共建“一带一路”泛东南亚与闽南侨系国家语言文化的亲缘性,支持孵化多语种内容品牌矩阵。可探索“厦门·声音出海”专项机制,推出英文、日文、马来文、印尼文等语言的Vlog、微纪录片、城市文化Zine,以“城市美学+青年叙事”形成国际化传播标签。

  (二)推动“城市演艺空间×社交媒体平台”联动的文化再生产机制

  以“文化体验—社交记录—内容再创作”为逻辑链条,推动文旅演艺与社交媒介的联动传播机制。在中山路、沙坡尾、曾厝垵、集美学村等高人流区域,构建集演艺、互动、传播于一体的城市文化场景。例如:设立“文旅演艺二创激励计划”,对游客发布的优秀短视频作品给予平台曝光与奖励,形成“以用户传播带动城市出圈”的机制。探索建立“厦门数字文化传播数据监测中心”,对社交平台上的文化内容传播力、互动率、用户画像进行动态追踪。

  综上所述,厦门打造两岸流行文化中心,是文化战略的空间落点,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体系建设的重要支点。路径在于充分激发其“地缘+人文+制度+青年”的多重优势,探索“制度创新+平台集成+内容协作+传播升级”的复合型发展逻辑。厦门持续推动“两岸融合—文创先行—机制牵引—青年共创”的城市文化治理路径,真正实现从文化消费城市向文化引领城市的跃升。(王荟 集美大学硕士生导师)


编辑:徐霞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