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偈盛烧坊: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2025-08-05 16:51:26 来源:映象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清道光二十三年,黔北文人郑珍沿赤水河而行,途经茅台镇时被空气中弥漫的酒香吸引。这位日后被誉为“西南巨儒”的学者,在诗集中写下“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的名句。1843年《茅台邨》诗作,《遵义府志》亦记载道光年间茅台镇“烧房不下二十家”,佐证了当时酿酒业的繁荣。而偈盛烧坊的历史可追溯至乾隆四十九年,这一考古发现将其存在时间锚定在清代中期。

  而郑珍是谁?郑珍正是贵州遵义人,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史志专家、学者。作为贵州人,郑珍或许未曾想到,这句诗会成为百年后偈盛烧坊追溯历史的史料——在道光年间茅台镇的繁盛图景中,偈盛烧坊正凭借着独特的酿造工艺,书写着酱香白酒的历史篇章。

  郑珍的茅台之行,恰逢川盐入黔的黄金时期。据《遵义府志》记载,当时赤水河盐运繁忙,“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的景象催生了酿酒业的繁荣。作为贵州本土文人,郑珍对家乡物产有着天然的敏感,他在诗中不仅描绘了盐船往来的商业盛景,更以“酒冠”的评价,将茅台镇白酒推至黔地酒品之巅。

  这种评价并非文人雅兴所致,而是基于当时茅台烧坊已形成的成熟工艺——据了解,道光年间茅台镇已出现许多代表性白酒,其中偈盛烧坊所酿之酒,也许也在当时,成为了盐商巨贾宴客的杯中佳酿。

  而偈盛烧坊,创立于道光初年,正值茅台镇酿酒业规模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与如今的茅台酒一样,偈盛烧坊依托赤水河独特的微生物环境和红缨子糯高粱原料,逐步形成了“九次蒸煮、八次发酵”的复杂工艺。这种工艺在当时属于前沿技术,需要酿酒师具备丰富经验,正如郑珍在诗中暗示的那样,茅台镇的酿酒技艺已超越简单的生产范畴,升华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

  郑珍诗中“盐登赤虺河”的描述,揭示了茅台镇酿酒业发展的经济基础。清代茅台镇的繁荣,本质上是盐业与酒业共同发展经济的结果——自贡盐商通过赤水河将川盐运至贵州,返程时则用空船装载茅台酒,这种“商品互通”的模式,为偈盛烧坊等早期酒坊提供了稳定的市场渠道。

  而这种商业智慧在当代得到了延续。偈盛烧坊不仅传承了传统工艺,更将清代盐商“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融入品牌文化。在许多烧坊的陈列馆中,至今保存着过去营业时宣传“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木牌,与清代盐商的经营信条一脉相承。如今的偈盛烧坊在保持传统的同时,也积极开拓现代市场,但无论营销方式如何变化,“以品质立品牌”的核心始终未变——这既是对过去茅台酿酒业精神的传承,也是老字号在当代市场竞争中的立足之本。

  如今,赤水河的流水千年不息,偈盛烧坊的酱香也在时光中不断沉淀——它封存的是古往今来中国的酿酒智慧,记载的是当代匠人对传统的创新诠释。


编辑:沈露
审核:张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