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渭河、洛河在渭南并流,形成三河交汇,让渭南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渭河、华山在渭南山河相会,形成独特的“两河一山”自然地理标识和“华夏文明之根”历史文化标识……在渭南市博物馆,渭南的历史之源、山川之胜、文化之魂立体可感。
历史跫音 苍茫悠远
迈入该馆,历史的跫音苍茫悠远,氤氲其间。
1978年,在渭南市大荔县段家镇解放村东甜水沟内洛河东岸三级阶地上,一块“大荔人”头骨化石面世。这位“大荔人”生活在约2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填补了我国乃至东亚古人类学研究的一大空白。2001年,大荔人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名为“甜水沟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在渭河及支流泾河、北洛河流域的人们,已过上定居生活。他们从事原始农业和狩猎,并饲养家畜、开展原始纺织业。与此同时,他们生有所住、死有所葬,生活所用的陶器上出现了彩绘图案。这种特征的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渭南华州区老官台村而得名“老官台文化”。老官台文化的发现,对于追溯仰韶文化渊源、探讨我国农业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这一时期的文化被称作仰韶文化。仰韶文化较老官台文化更为进步,聚落面积更大、布局更规整,同时墓地面积更大、随葬品更丰富,彩陶艺术也达到高峰,其图案纹饰更为多变。渭南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有华州区元君庙遗址、姜村遗址等。它们为深入研究仰韶文化内涵、探讨中国原始氏族社会结构提供了典型范例。
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在渭南境内也留下了诸多遗址。其中以华阴横阵遗址最为著名。该时期的农业、畜牧业较仰韶文化时期更为进步,巫术活动盛行,且已进入父权制社会,开始跨入阶级社会门槛。
从旧石器时代的甜水沟遗址到清代的尧头窑遗址,渭南目前拥有14多处古遗址类型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位居陕西地市第一、全国地级市前列。
“中华之华 源于华山”
渭南市博物馆陈列展览部部长刘永刚介绍,博物馆内展示的仰韶文化时期的彩陶,有鸟纹、鱼纹两种代表性图案,它们是不同部落的图腾和象征。随着时间推移,鱼纹和鸟纹交织共融,组合成花纹,这代表着部落间的融合发展。这里展出的花瓣纹彩陶罐,是新石器时代的杰作,也是鱼鸟共生图案彩陶的代表。
“这些彩陶既是当时的生活用品和礼器,也是了解人类发展史的文明密码。”刘永刚说。华山的“华”有“花”之意。有观点据此认为,鱼鸟共生形成的花纹和华山有一定关联。而清代国学大师章太炎考证,华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华山之周”,中华之华,源于华山。因此,早期中华与渭南有着密切关系。
山河壮丽 人杰地灵
渭河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于渭南潼关注入黄河。流经渭南时,渭河沿着秦岭北麓,收纳了泾河、洛河等众多支流,也将支流文化“收入囊中”。
刘永刚认为,作为一条古老的河流,渭河见证了两百万年的人类史,滋养了七千多年的农业文明史,以及五千多年的建城史,在人类起源、中华民族起源、农业起源、城市起源等进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渭南因居渭河之南而得名。漫长的时光,裹挟着悠悠渭河水,在渭南孕育出闪耀历史星空的杰出人物。
二十四史中记录的渭南历史人物多达1200人,有传和简介的达360人,其中有6位皇帝、80余位宰相、300多位将军。渭南是字圣仓颉、酒圣杜康、史圣司马迁“三圣故里”,诞生了秦统一六国的功臣王翦、隶书缔造者程邈、“四知先生”杨震、隋文帝杨坚、“三造唐室”者郭子仪、诗王白居易、名相寇准等历史名人。
渭南也是闻名遐迩的“戏曲之乡”“皮影之乡”“鼓舞之乡”,其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数量均位居陕西全省前列。目前,渭南共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项,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7项,省级百余项,市级三百多项;共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二十余人,省级百余人,市级近700人。
渭南菜品也是陕菜的重要组成。2016年,在第26届“中国厨师节”上,渭南凭借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荣获“陕菜之都”称号。
渭南地貌多样,山河壮丽。以此为依托,近年来,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坚持以旅塑文、以文彰旅,加快实施千亿级文旅产业三年行动,全力创建国家级关中文化(渭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推动文旅产业欣欣向荣。目前,渭南拥有八十多家3A级以上景区,其中华山风景名胜区为5A级景区。这些景区包含着奇绝的自然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文与自然交融的结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