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江河碧波穿城而过,流淌的不仅是六百年岁月,更串联起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各民族共生共荣的记忆;石头古寨与现代建筑错落相映,西秀区将"山水画廊"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核心品牌,融入文旅优势,“三交”突出,“山水画廊”构建民族团结示范带。在这片山河如黛的土地上,依山傍水的石头古寨承载着六百年屯堡文化的变迁,这里集人文、山水、民族凝聚为一体,发散着西秀区“三朵花”的芳香气息。这“三朵花”的香味,也化作“三交”之花、“产业”之花、“文化”之花、“生态”之花、“团结”之花,进一步推动了西秀区文旅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屯堡文化,不仅是明代军事屯垦的历史遗存,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时光长河中沉淀的生动见证。当晨雾漫过石头城墙,那些青蓝色的身影在古巷中穿行,地戏面具的纹路在阳光下流转,大家看到的不仅是一段凝固的历史,更是一幅各种文化血脉相连的壮美画卷。
血脉相融的历史起点
洪武十四年的秋风,裹挟着江淮平原的稻花香气,吹进了西南山地。30万大军踏过黔中沃土,不仅带来了中原的耕织技艺与军事谋略,更开启了一场跨越六百年的文化深刻对话。
“调北征南”的军事决策,在安顺西秀的土地上播下了民族团结的种子,这些来自江淮、中原的军士与家眷,并未将自己视为这片土地的外来者,而是以“屯”为家,以“堡”为根,在与当地文化的碰撞中找到了共生的秘诀。
屯堡的石头会“说话”,这些来自喀斯特山地的青石,接纳了中原的建筑理念,融合了江南的装饰美学,又融入了军事防御的智慧。“
这种包容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有机的融合,让每种文化元素都在新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共同构成一个更丰富的整体。正如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56个民族的文化犹如不同的石料,在历史的长河中被雕琢、融合,最终砌成了巍峨的中华文明大厦。
明代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的设立,为这种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屯堡不再仅是军事据点,更成为了区域经济文化的枢纽。
军屯之外,民屯、商屯接踵而至,中原的桑蚕技艺与本地的麻纺工艺在集市上相遇,江南的戏曲腔调与山地的歌谣韵律交融。
西秀的田间,中原的稻种在本地农人指导下适应了山地气候,本地的杂粮作物也被屯堡人纳入耕作体系。
这种经济上的互补,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共同劳作中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链接,春耕时的互助、秋收时的共庆,早已超越了地域与来源的界限。
六百年前的屯堡先民或许未曾想到,他们在这片土地上搭建的不仅是防御的堡垒,更是一座跨越时空的民族团结“连心桥”。
那些刻在石碑上的屯垦记录,那些写在家谱里的迁徙故事,都在讲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中华民族的形成,是无数种文化在共同生活中彼此接纳、相互交融、相互成就的过程。
活态传承中的共同体智慧
走进西秀区的屯堡村寨,就像穿越到一幅明代风情画,却又在细节处发现无数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
屯堡文化最动人的魅力,在于它从未将自己封闭为“文化孤岛”,而是以开放的姿态吸纳多元养分,在传承中完成着对中华民族共同价值的诠释。
地戏的面具背后,藏着文化融合。这种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艺术形式,脱胎于中原军傩,却在西秀的土地上生长出独特的风貌。演员们佩戴的木雕面具,既有中原戏曲中忠奸善恶的脸谱特征,又融入了山地文化中对自然力量的敬畏。
语言的演变更能印证文化融合的深度。安顺屯堡方言中,既保留着江淮官话的卷舌音,又吸收了本地语言的词汇与语调。人们用“克”表示“去”,用“遭”表示“被”,这些带有地方特色的表达,与中原词汇自然地交织在一起。在西秀的集市上,这种方言成为了不同背景人们交流的共同语言。
商人用它讨价还价,农人用它交流耕作经验,孩童用它传唱童谣。语言的相通,不仅是沟通的便利,更是心灵相通的前提,它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日常对话中,悄然强化着“我们是一家人”的集体认知。
石头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同样闪耀着共同体的智慧。屯堡人将中原的石砌技艺与本地的采石经验结合,创造出独特的建筑美学。
在云山屯的古城墙上,能看到江淮工匠标志性的错缝砌筑法,也能发现本地匠人应对潮湿气候的排水设计;本寨的民居石雕中,既有中原常见的“福禄寿”纹样,又有象征山地丰收的稻穗图案。
如今,这些石头工艺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当地的年轻工匠在学习传统技艺时,既向老一辈屯堡匠人请教,也与来自各地的设计师交流,让石头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种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恰是中华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
新时代的民族团结画卷
六百年的时光流转,屯堡文化在安顺西秀的土地上从未停止生长。当新时代的阳光照进石头村寨,这份承载着民族团结基因的文化遗产,正以崭新的姿态诠释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内涵。
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到社区共建的生动场景,西秀区的屯堡大地上,正描绘着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新时代画卷。
“中国传统村落”精品旅游线路的推出,让屯堡文化成为连接不同地域人们的桥梁。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走进屯堡,在石头街巷中触摸历史,在地戏表演中感受文化,在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中增进理解。
一位来自江南的游客在游记中写道:“看到屯堡服饰,仿佛看到了家乡的旧时光。”
这种跨越地域的文化共鸣,让屯堡成为了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活态博物馆。当地的旅游从业者中,既有土生土长的屯堡人,也有来自周边地区的创业者,他们共同讲述着屯堡故事,在服务游客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了“我们都是中华文化传承者”的认同。
文化传承的创新实践,让屯堡文化在年轻一代中焕发活力。西秀区举办的“屯堡文化节”,加入了现代艺术元素,年轻音乐人将地戏唱腔与现代旋律结合,创作新的歌曲;设计师从屯堡建筑中汲取灵感,设计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功能的文创产品。
这些创新吸引了许多年轻人参与其中,他们中有本地青年,也有来自外地的文化爱好者,在合作创作的过程中,彼此的文化背景成为了创意的源泉而非隔阂。
正如一位年轻的地戏表演者所说:“我们跳的是古代的故事,但要让今天的人看懂、喜欢,就需要和更多人交流,吸收大家的想法,这和六百年前屯堡人的做法是一样的。”
共同体意识的永恒旋律
站在西秀区的屯堡村寨高处眺望,石头建筑的群落与周边的山水田园构成和谐的画面,六百年的历史与当下的生活在这里交织。
屯堡文化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建筑、服饰、技艺,更是一种深刻的精神启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外在的强加,而是在共同生活中自然生长的情感与认同;不是对差异的否定,而是在尊重差异基础上的求同存异、共生共荣。
地戏的锣鼓在回响,它们传递着团结的力量。地戏表演中,演员们虽有角色分工,却需要默契配合才能呈现精彩的战争场面;观戏的人们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却能在同一出戏中感受到相同的忠义情怀。
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密码,我们尊重彼此的特色,更珍惜共同的价值;我们保持各自的个性,更懂得团结协作的力量。在面对困难时,这种力量让我们同舟共济;在追求发展时,这种力量让我们携手前行。
屯堡人的生活在继续,他们演绎着传承的担当。从明代屯垦的先民到今天的西秀居民,一代代人守护着这份文化遗产,不是将其封存为化石,而是不断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
他们深知,文化的传承不是固守过去,而是在与时代的对话中找到新的意义;民族团结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是邻里间的互助,是跨地域的合作,是对共同未来的期盼。
这种传承的担当,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代际传递中不断强化。
六百年的屯堡,是一部厚重的民族团结史诗;新时代的西秀,正在续写这部史诗的新篇章。
当石头村寨的炊烟与城市的霓虹交相辉映,当传统的地戏唱腔与现代的音乐旋律和谐共鸣,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屯堡文化的故事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的选择,是现实的必然,更是未来的方向。它不在遥远的传说里,而在我们共同创造的生活中;它不在空洞的口号中,而在我们彼此理解、相互尊重的日常里。
正如安顺西秀的屯堡,在六百年的风雨中始终屹立,中华民族共同体也必将在各文化的交融共生中,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书写出更辉煌的篇章。(郭翰 胡静 西秀区民宗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