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彝影传新,融创兴乡”三下乡社会实践团于2025年7月3日至9日深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县。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乡村振兴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充分发挥传媒专业优势,通过红色教育浸润、产业调研赋能、新媒体传播推广等多元举措,为当地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搭建起校地协同助力乡村发展的新桥梁。
四川传媒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组织本次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聚焦雷波县特色产业发展与乡村文化传播,探索传媒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该实践团将“行走的思政课”与乡村振兴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传媒专业优势,运用影像技术助力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与市场推广;实践团着力于聚焦四个“一村一品”特色农产村(青杠村、石板滩村、马小丰村,太平村),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策划推出“乡村代理人”系列视频与“青春 vlog”系列视频两大内容矩阵;同步开启直播“云端展示”,镜头聚焦雷波的原生态风光与特色产业活力,让更多人透过屏幕感受雷波魅力,将传媒专业力量深度融入乡村振兴;实践期间,团队深入走访各村村民,累计完成数百份有效调研问卷,为精准把握传播需求、扎根乡村实际提供了扎实的数据支撑。为雷波县构建现代化乡村产业体系积极贡献专业智慧与青春力量。
合照
实践团奔赴雷波县上田坝镇,开启了一段意义深刻的红色教育行程。成员们实地走访被誉为“天路”的108弯盘山公路,系统参观上田坝剿匪平叛战斗纪念馆、脱贫攻坚道路展示馆,瞻仰母猪坪战斗遗址纪念碑。通过观摩基层干部曾使用的简朴办公旧址中留存的图纸与笔记,实践团成员深刻感悟到当地干部群众扎根山区、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活动尾声,上田坝镇副镇长张子扬与实践团成员聚焦当地深入交流,然后在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衫上共同签名,并将此作为礼物送给实践团。
上田坝剿匪平叛战斗纪念馆
实践团秉持“认知为基、传播为翼、连接为要”的理念,带着这样的理念,实践团的脚步深入千万贯乡、上田坝镇、黄琅镇的田间地头。在青杠村的脐橙园,果农指尖划过饱满的果实,讲述着从“靠天吃饭”到“以果增收”的转型;在马小丰村的青脆李树下,细数着百年果树如何在新时代结出“致富果”;在石板滩村的蜂箱前,黏稠的土蜂蜜,带着山林的清香;在马湖,一头扎进水里采摘野生莼菜;在太平村的茶叶园里,学习“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故事,为团队的传播实践提供了扎实的内容支撑。
“乡村代理人”系列视频里,基层干部走进镜头,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介绍产业政策,其话语间的恳切与务实,让实践团真切体会到乡村治理的内生动力;“青春 vlog”中,实践团成员化身体验者,跟着果农摘脐橙、随茶农摘茶叶,镜头里的汗水与笑容让特色产业变得可触可感。这些内容不是刻意设计的“剧本”,而是田间地头自然生长的真实叙事。
“乡村代言人”系列视频拍摄
逐村走访时,团队带着反复打磨的问卷与村民拉家常,在马湖边调研记录,在李子园收集建议。秉承着“不是为了完成调研,是真的想知道大家需要什么。”完成了上百份问卷。这份扎实的调研,让后续的传播内容扎根于乡村的实际土壤。
调研
团队始终聚焦特色产业发展的真实诉求与挑战,深度结合前期调研数据和产业特点,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小红书和快手等平台策划发布系列推广内容,据统计,实践期间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达3万次,单场直播最高点赞量达1.3万次,在提升实践影响力的同时,也为雷波特色产业信息触达更广用户群体做出了积极探索,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建设的责任担当。
此次实践活动通过红色教育铸魂、专业实践赋能、数字传播增效,不仅让青年学子在乡村振兴一线锤炼了本领,更以传媒力量为雷波县搭建起对外展示的新窗口。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 “三下乡” 社会实践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引导更多青年学子以专业所长服务乡村振兴,让青春之花精彩绽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