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格局深刻变革的今天,中丹两国正以战略远见携手构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值中丹建交75周年之际,坐落于北京怀柔科学城雁栖湖畔的中丹科教中心,作为一座连接着世界顶尖学术资源和科研力量的国际化教育殿堂,通过跨国合作交流实现知识共享、科研合作。
据该中心代表介绍,该中心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和八所丹麦大学于15年前共同创立,通过中丹持续深入的教育合作,助推谱写新时代大国合作的创新合作篇章。
高层擘画:构建面向未来的中丹合作
中丹学院承担着中心的教育功能,2012年,时任丹麦首相赫勒·托宁-施密特(Helle Thorning-Schmidt)亲临学院首届开学典礼。作为中丹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高等教育和科研合作的标志性工程。
象征两国友谊的中国—丹麦科研教育中心大楼,由丹麦工业基金会捐资建设,位于国科大雁栖湖校区,并于2014年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亲自奠基。中国科学院与丹麦高等教育与科学部组建了联合管理委员会,这些高层互动体现了中丹合作"共商、共建、共享"的核心理念,更为中丹学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与设施支持。
中心汇聚了雄厚的学术力量,整合了中国科学院50余家研究所与丹麦8所顶尖学府的智力资源,构建起覆盖生命科学、水与环境、社会科学、食品安全与健康和纳米科学与技术等五大战略领域的教学体系。
中丹教科中心、中国丹麦商会、丹中商会、丹麦创新中心联合主办的2024企业创新日活动成功召开
在此基础上,中丹学院不仅实现了两国学术资源的深度整合,更为全球人才发展和跨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独特平台,中丹中心执行主任莫滕·劳格森(Morten Laugesen)表示:“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亟需共同解决方案的时代,中丹中心是真正独特且重要的合作典范。"他强调,中心通过培养具有不同世界观的学生来开展协作、增进理解,在构建富有价值的国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顶尖教育资源整合:中丹文化深度互信、协同发展
依托中国科学院和八所丹麦大学的研究与教育资源,中丹学院实行“双导师制”,为每名学生配备一名中方导师和一名外方导师;课程采用全英授课,由中外教师联合教学,并实行中外学生混合编班。2022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哥本哈根大学教授莫腾·梅尔达尔(Morten Meldal)曾作为丹方导师,指导了五位中国学生。
学院实行双学位教育模式,符合毕业要求的学生可同时获得国科大和丹麦合作高校之一的学位,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跨学科思维、创新意识、了解国际规则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家型专业人才。目前设立七个硕士项目和五个博士领域。
来自中国和丹麦的学生在中丹学院的跨文化环境中共同成长,生动诠释了两国交流与合作的深度融合。对于国际学生来说,中丹学院不仅是求学之地,更是一个能够了解中国文化、推动中外友好交流的重要平台。
托比亚斯·哈里茨(Tobias Harritz)于2024年获得国科大硕士学位。他表示,由于在丹麦学习神经科学的选择有限,他申请了中丹学院的神经科学和神经影像学硕士项目。“我们的中国同学非常热情,经常带我们出去探索北京及其周边的景点,比如故宫和长城。”他说。
哈里茨认为,在中丹学院的学习经历极为宝贵,帮助他申请到牛津大学的博士。他在中丹学院期间的研究主要聚焦在轻度创伤性脑损伤(mTBI)。
他的中方导师,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薛蓉研究员说:“在为期一年的研究中,哈里茨出色地完成了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观察了mTBI小鼠与正常小鼠在多种影像模态下的大脑成像差异,并建立了模型合理解释相关成像指标的纵向变化。他的研究非常系统,成果优秀。” 薛蓉补充道:“未来,我们会将不同的治疗方案纳入该课题,为mTBI的治疗提供参考,并尝试在人类患者中展开相关研究。”目前,哈里茨已在牛津大学继续使用先进MRI技术,开展人类创伤性脑损伤研究。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中丹学院是一个国际化平台,不仅提供先进的教育体系和系统化培养,还为学生提供赴海外学习、参加跨学科研讨会的机会。
谈到在中丹学院的收获,2020年获得双博士学位的曹明晶说:“中丹学院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海外交流机会。从2018年中到2019年初,我在奥胡斯的iNANO研究中心学习,有幸加入邓肯·萨瑟兰(Duncan Sutherland)教授领导的国际化团队,小组的同事们来自不同的欧洲国家。”曹明晶说,在那段时间,她体验了不同国家的文化,了解了欧洲人的思维模式和研究习惯,极大地拓宽了她的视野。
以绿色发展为核心,通过创新合作应对全球性挑战
除了致力于人才培养,中丹学院还积极投身于绿色发展领域的中丹合作。
丹麦高等教育与科学部大臣克里斯蒂娜·埃厄隆(Christina Egelund)访问中丹学院时强调:"在绿色科研、气候变化、环境保护与全球健康等领域,中国不仅是丹麦的重要合作伙伴,更是全球的不可或缺的合作力量。” 莫滕·劳格森表示,中丹两国的绿色发展理念已融入中丹学院的教育项目中,贯穿科研合作,在很多博士项目中都有相应的课程设计。当前学院正聚焦于绿色转型,致力于为健康、食品、环境和气候等全球性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丹学院将以国家绿色转型战略为契机,深化在气候变化、清洁能源、智慧农业等领域的协同创新。这座横跨欧亚大陆的科教桥梁,不仅承载着两国人民的美好期待,更彰显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以文明对话消弭隔阂,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教育合作孕育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