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易碎的脆皮年轻人”从一种调侃变成常态,骨质疏松等传统概念里的“老人病”,正在逐渐年轻化。
数据统计则更加直观:根据央视网报道,我国低骨量人群数量庞大,40-49岁人群低骨量率达32.9%。相当于每3个40+的中年人,就有1个存在骨密度偏低的情况。针对骨骼健康年轻化危机,央视网采访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专家表示,建议40岁以上人群需提前干预骨骼健康问题,同时提示补钙并不等同于补骨,单纯补钙无法解决因骨胶原流失导致的骨结构松散问题,只有钙与骨胶原协同补充,才能真正有效提升骨密度,解决成人骨骼健康问题。
补钙≠补骨,专家提醒:骨胶原是成人骨骼黏合剂,缺它补钙也白搭
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骼代谢失衡加剧,骨量流失进一步加快。医学研究表明,骨峰值通常在30岁左右达到顶点,此后便开启缓慢下降通道,35岁后下降速度逐渐加快。
很多看似不起眼的不良生活习惯都在损害骨骼健康,如咖啡因过量、碳酸饮料及久坐、高盐饮食等等。因此,专家建议,科学护骨需趁早。40 岁以上人群要加强干预,选择科学的补骨方案如骨胶原液体钙,从而延缓骨骼衰老。
提起骨骼健康,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要补钙,但由于骨胶原是骨骼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骨骼有机成分的90%。它不仅提供结构支持,还参与骨骼的修复和再生过程,然后大部分人只是做了单纯的补钙,从而忽略骨胶原补充,更易加剧骨骼“隐形崩塌”。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专家在接受央视网采访时指出,骨骼健康是多种营养成分协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单一补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骨骼健康问题。而人体骨骼的有机质大部分为骨胶原,也决定了骨胶原补充在日常营养补充中的重要作用。王会仁表示,骨胶原就像“钙的黏合剂”,能引导钙精准沉积到骨骼中,增强骨骼的韧性和弹性。当钙与骨胶原协同补充时,才能真正实现“补进去、留得住”,有效提升骨密度。
科学补骨,骨胶原液体钙才是维持骨骼健康最优选
人体骨骼是由1/3的胶原蛋白和 2/3的钙盐两种物质构成的复杂有机体。这种构成决定了骨胶原和钙在骨骼健康中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如果忽视骨胶原,即使摄入了足够的钙,也无法在骨骼中有效沉积,甚至有可能因为钙的异常沉积而引发其他健康问题。
换句话说,补剂或者膳食中的钙能否真正“补到骨头上”,骨胶原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纽带”——其作为骨骼的“弹性框架”,能够为钙的有序附着提供结构性支撑。然而,这一关键角色常常被忽视,很多人一味补钙却收效甚微,正是因为忽略了骨胶原与钙的共同作用。央视网在报道中也强调,只有重视“骨胶原+钙+关键营养素”的协同补骨方案,才能让钙真正融入骨骼基质,构建刚韧兼备的骨骼结构,实现从“单纯补钙”到“科学补骨”的关键升级。
40岁之后,人体开始丢失骨量,骨骼将会“断崖式”衰老,尤其是女性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绝经后5-10年呈现快速的骨丢失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年人更容易出现关节疼痛、腰酸僵硬的情况。
针对这一生理特点,央视网报道表示:建议采用骨胶原液体钙作为核心补充方案。一方面,骨胶原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活性,抑制破骨细胞的过度吸收,维持骨骼的代谢平衡;另一方面,液体钙更容易吸收,且对肠胃刺激更小,避免了传统钙剂可能带来的便秘、消化不良等副作用。虽然市面上大部分的钙剂仍以传统钙片为主,但也有不少品牌突破了传统形式,例如德国药房品牌inne因你推出的大金条骨胶原液体钙,在液体剂型基础上特别添加骨胶原,为钙质沉积搭建稳固支架,实现钙与骨胶原的协同补充。
与此同时,专家建议还可以配合每年一次的骨密度检测、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形成完整的骨骼健康管理体系。
在全民健康意识觉醒的当下,摒弃传统补钙误区,建立科学的骨骼养护观念迫在眉睫。从现在开始主动关注骨量变化,通过合理饮食、规律运动和精准营养补充,才能为骨骼健康筑牢防线,避免陷入 "未老先衰" 的健康困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