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时政
  • 财经
  • 社会
  • 股票
  • 信用
  • 视频
  • 图片
  • 品牌
  • 发改动态
  • 中宏研究
  • 营商环境
  • 新质生产力
logo 公司
  • 中宏网首页 >
  • 商业管理 >
  • 公司 >
  • 正文

昏迷促醒新希望:浅谈精准化与规范化SCS治疗技术

2025-05-14 17:23:43 来源:北国网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近年来,脊髓电刺激(SCS)技术在国内取得了迅猛发展。最初,SCS主要用于治疗慢性顽固性疼痛,为众多被疼痛长期困扰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例如,一些带状疱疹后遗症患者,在经历了传统治疗方法效果不佳后,通SCS 手术,成功缓解了疼痛,重新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开始将SCS应用于慢性意识障碍的治疗领域,为那些长期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目前在SCS治疗意识障碍的应用中,如何实现精准化、规范化操作,成为了广大医生亟需重视和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将结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蒋伟教授团队近年来积累的丰富临床经验,对这一问题展开简要探讨。

  一、SCS治疗昏迷促醒的机制

  脊髓电刺激(SCS)通过在颈髓C2-C4水平硬膜外腔植入电极,释放电脉冲刺激脊髓背柱。这一刺激可激活脑干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增强神经冲动向大脑皮层的传递,同时调节交感神经活动,提升全脑血流量,促进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兴奋性神经递质释放,改善脑代谢及神经环路功能连接,为意识恢复奠定生理基础。

  二、规范化开展SCS治疗的三大核心流程

  (一)术前精准评估:多模态评估体系构建

  1. 病因与病情评估: 借助颅脑MRI、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可排查创伤性(如车祸导致的脑部撞击伤)和非创伤性(如脑血管意外引发的脑出血、脑梗死)脑损伤类型,还能判断脑水肿程度及脑积水情况。利用脑电图(EEG)、诱发电位(SEP)评估神经电生理活性,EEG可以记录大脑的电活动,分析脑电波的频率、振幅等特征,判断大脑的功能状态;SEP则通过刺激特定神经,观察其在大脑皮层产生的电位变化,评估神经传导通路的完整性。只有确保患者处于适宜治疗的“时间窗”,即非创伤性昏迷≥3个月,创伤性昏迷≥6个月且病情平稳,才能进行SCS治疗,这样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2. 意识状态分级: 采用CRS-R量表(昏迷恢复量表-修订版)进行动态评估是至关重要的。这一量表从听觉、视觉、运动、言语反应、交流、唤醒度等多个维度对患者的意识状态进行细致评估。同时,结合GC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确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主要从睁眼反应、语言反应和肢体运动三个方面进行评分,能快速、直观地反映患者的昏迷程度。通过这两个评分系统的结合,可以更准确地区分植物状态(VS)与微小意识状态(MCS),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二)术中精准操作:微创技术与定位技术结合

  长时程SCS需在全麻下进行颈后正中切口,切口长度一般在5-8cm。手术过程中,通过C臂确保2*8排列的外科电极精准定位于C2-C4脊髓背侧。由于涉及到全麻、切开等复杂步骤,耗时较长,通常需要2-3小时。同时,在手术过程中需进行电生理监测,验证刺激信号覆盖范围。通过监测可以实时了解刺激信号是否准确地作用于目标区域,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image.png

  (三)术后精细管理:动态调控与并发症监测

  1. 参数个性化调试: 术后1-2天即可开机,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反应,如肢体的运动情况、脑电活动变化等,调整刺激参数,频率在优先推荐70Hz。例如,当患者在刺激过程中出现肢体轻微肌颤时,说明刺激强度可能较为合适;若观察到脑电α波增强,则提示刺激对大脑功能有积极的调节作用。医生每周会评估CRS-R评分变化,根据评分结果进一步优化刺激参数,以达到最佳的促醒效果。

  2. 并发症管理: 密切观察手术部位感染情况,虽然发生率较低,一旦发生,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对于电极移位的情况,需通过CT复查确认,一旦发现电极移位,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及时进行调整,确保电极能够准确地发挥刺激作用。

  三、精准化实施:从个体化方案到多学科协作

  在SCS治疗昏迷促醒的过程中,多学科协作(MDT)至关重要。一个完整的MDT团队通常由神经外科、康复科、影像科、电生理科等多个学科的专家组成。神经外科医生负责手术操作,确保电极的精准植入;康复科医生在早期介入,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和认知能力;影像科医生利用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如颅脑MRI、CT等,为手术提供精准的定位,帮助医生清晰地了解结构和病变情况;电生理科医生则通过神经功能监测,如脑电图(EEG)、诱发电位(SEP)等,实时监测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活性,为治疗方案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针对不同病因导致的昏迷患者,MDT团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脑血管病患者,由于脑部血管病变导致脑供血不足,影响了大脑的正常功能,因此治疗方案会侧重改善脑血流参数。医生会通过调整SCS的刺激参数,如电压、频率等,来优化脑血流供应,促进大脑功能的恢复。同时,结合药物治疗,改善脑血管的通畅性,降低再次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对于创伤性昏迷患者,除了SCS治疗外,高压氧治疗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高压氧治疗可以提高血液中的氧含量,改善脑组织的缺氧状态,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在高压氧治疗的同时,配合康复训练,如肢体运动训练、语言训练等,形成“神经调控+康复治疗”的综合方案,以提高患者的促醒成功率和康复效果。
  在神经外科领域,SCS治疗昏迷促醒技术标志着医学从“被动等待”迈向“主动干预”的重大突破。湖北省最早的SCS手术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舒凯教授开展,其后,作为湖北省SCS技术的开拓者之一,立体定向与神经调控中心主任蒋伟教授在科室雷霆主任和舒凯常务副主任支持和指导下,很早便开展脊髓电刺激的相关临床实践,经过多年深耕,积累了大量成功案例,成为湖北地区开展SCS技术治疗昏迷促醒最早、治疗案例最多的专家。蒋伟主任凭借深厚的临床经验和精湛的专业技能,长期致力于SCS昏迷促醒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从术前多模态评估、术中精准电极植入到术后个性化调控,构建起全流程标准化操作体系,显著提升了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在蒋伟主任的带领下,团队不仅实现了技术成果的持续突破,更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开展技术培训等方式,将成熟的SCS治疗经验覆盖至湖北周边多个省市,带动区域内多家医疗机构开展相关业务,构建起以武汉为核心节点的SCS技术应用重点领域。截至目前,该技术已为多名昏迷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让无数家庭重燃希望。

  随着多模态评估技术与神经调控手段的深度融合,蒋伟主任团队正持续探索SCS技术的应用边界。未来,这项微创神经调控技术必将在昏迷促醒领域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推动意识障碍治疗加速迈入精准医学时代。(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蒋伟教授团队)


编辑:沈露
审核:吴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 微信
  • 微博
  • 手机中宏网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30012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21673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7121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0250号

关于我们 中宏网动态 广告服务 中宏网版权所有 京ICP备2023030128号-1 举报电话: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zhonghongw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运营管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