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是世界预防肥胖日,最新全球高BMI预测表明,到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29亿成年人与肥胖这一“无声流行病”抗争。在中国,超41%的成年人口面临超重或肥胖困扰,随之而来的代谢综合征、心血管疾病等健康威胁日益严峻。如何科学减重,成为医学界与公众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李跃教授团队以“胃转流支架置入术”的创新技术,为肥胖患者提供了超级微创、可逆、快速改善代谢指标的减重新选择,更以实际行动践行国家“体重管理年”的号召——让体重管理关口前移,从治疗走向预防。
肥胖之痛:健康不能承受之“重”
肥胖不仅是体型问题,更是一种慢性疾病。2025年3月,《2025世界肥胖地图》发布,2025年中国41%成年人达到高BMI(身体质量指数,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9%的成年人患有肥胖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李跃教授指出:“肥胖与糖尿病、高血压、非酒精性脂肪肝等疾病密切相关,甚至可能引发癌症。但许多患者对肥胖危害认知不足,盲目尝试极端减重方法,反而损害健康。”
传统减重方式如药物干预和外科手术各有局限:药物可能伴随副作用且易反弹;外科切胃手术创伤大、不可逆,部分患者因麻醉风险或生育需求望而却步。如何找到安全、有效且灵活的减重方案?李跃教授团队将目光投向内镜技术领域。
破局之道:胃转流支架置入术的“轻”革命
2025年4月下旬,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成功为一名44岁男性患者实施胃转流支架置入术。该患者BMI达31.9,长期受肥胖困扰,却因担心切胃手术风险而犹豫不决。经多学科评估,李跃团队为其量身定制了内镜减重方案。术后不到半月时间已顺利掉秤10余斤,未出现任何并发症,预计术后3个月,患者体重下降超15%左右。
技术原理
胃转流支架在不改变胃肠道解剖结构的基础上,通过胃镜在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通过支架置入一个60cm覆膜,从而隔离食糜和十二指肠/近段小肠黏膜,减少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营养的吸收,干扰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激素信号,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从而改善患者的肠道生态,达到治疗肥胖及肥胖相关合并症的目的。60公分的覆膜支架将于3个月后经内镜取出,实现“可逆减重”。
适应症与优势
“内镜减重尤其适合BMI>27.5或合并代谢疾病的患者。”李跃教授解释,“相较外科手术,其优势在于不改变人体结构、超级微创、可逆、可多次置入、即时改善代谢指标、风险低。对于备孕女性或需短期内降低手术风险的重度肥胖者,这一技术更具灵活性。”目前,该技术在多中心临床研究中已显现显著疗效:80%的患者置入3个月后体重下降≥10%,部分患者减重超20公斤。
医者匠心:从技术突破到全程管理
精准评估,严守安全底线
“并非所有想减肥的人都适合内镜介入支架减重。”李跃教授强调,需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全面评估患者代谢指标、心理状态及生活习惯。以首例患者为例,其无代谢异常但BMI超标,符合内镜治疗指征。团队还特别关注患者术后管理能力,“减重是长期战役,患者依从性决定最终效果”。
技术难点与突破
李跃教授坦言:“置入支架的时机对医生的操作和临床经验有一定要求。不过我们团队在消化内镜领域已经有大量实践操作,所以还是能够熟练应对。”凭借多年内镜操作经验,团队可将支架时间控制在15~30分钟左右。对于BMI超40的重度肥胖患者,李跃认为支架技术可作为“过渡桥梁”:“先通过内镜减重降低麻醉风险,再考虑外科手术,这为超重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治疗路径。”
体重管理新生态:早干预、强协作、个性化
响应国家“体重管理年”行动,李跃教授团队正推动肥胖防治关口前移。
构建“评估-手术-管理”闭环
术后管理是维持减重效果的关键。团队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方案:从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定期复查支架位置、监测代谢指标,并提供心理辅导。“减重不是一蹴而就,患者需终身管理生活方式。”李跃教授表示,团队通过线上随访平台与患者保持互动,及时调整饮食与运动计划。
多学科协作+技术创新
目前开展系统性减重诊疗的医院仍在少数,但随着肥胖症患病率攀升,这一领域正在快速发展。广东省人民医院作为先行者,已形成“内镜减重+多学科协作”的特色模式。消化内科开展减重诊疗技术是一个极具前景的发展方向。内镜减重技术,如胃转流支架技术,具有诸多优势,能为患者带来显著获益。随着需求的不断扩大、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政策的大力支持,其未来前景广阔。
减重板块聚焦精准化与个体化
广东省人民医院消化内镜团队汇聚了李跃主任、孙悦博士以及刘良珊护士等,为患者提供技术治疗和围术期管理等多方面的支持,构建了完善的诊疗体系。在胃肠道介入减重技术方面,我们不断创新。团队深知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因此强调综合治疗手段的应用。通过多学科协作,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方案,包括术前评估、术中操作及术后管理,确保治疗效果最大化。
目前,胃转流支架置入术已成为特色项目,同时我们也在探索其他新型减重技术,力求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
未来展望:以微创之光点亮健康中国
随着胃转流支架技术被纳入《中国内镜减重诊疗指南》,其临床应用正逐步规范化。李跃教授展望:“未来,内镜减重将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治疗。我们期待这项技术能下沉至基层医院,惠及更多肥胖人群。”
结语
从“保命”到“保生活质量”,医学的进步始终以人为本。在对抗肥胖的征途上,胃转流支架技术不仅是一项医疗突破,更是一种理念革新:体重管理应早于疾病发生,健康之责需医患共担。正如李跃教授所言:“每个减去的公斤数,都是迈向健康的坚实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