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晚,麦宿手造品牌主办的唐卡艺术交流活动在成都二白画室举行。作为麦宿手造品牌体系及互联网销售体系建设项目的一部分,此次活动邀请到麦宿地区唐卡艺术非遗传承人青培老师,与城市中的艺术爱好者展开了一场关于传统与当代的对话。活动现场座无虚席,在平等、开放的氛围中,参与者们共同探讨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艺术空间的文化交流
二白画室位于成都市高新区,是一个专注于美术教育与艺术交流的创作空间。这里常年聚集着各类绘画爱好者,无论是传统绘画还是现代艺术表达,都能在这里找到共鸣。作为此次唐卡交流活动的举办场地,二白画室为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爱好者的对话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平台。
活动当晚,画室内布置简约而富有艺术气息。室内散放着的佛题材油画和素描作品与青培老师带来的《帝洛巴大成就者》和《那如巴大成就者》两幅大尺寸唐卡作品形成了有趣的视觉对话。一幅精美的水墨唐卡作品立于画架上,静静地向参观者展示着不同技法下的唐卡艺术表达。画室中央,几张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唐卡填色体验所需的工具——画笔、颜料和线稿,等待着参与者的探索和体验。
整个空间没有刻意的布置,而是保留了日常创作时的真实状态,这种不加修饰的环境反而让高原传统工艺与城市艺术空间的交流显得更加自然和真诚。在这样一个充满创作气息的环境中,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得以平等对话,为参与者带来了一次难得的跨文化艺术体验。
传统与创新的艺术探索
“唐卡是一种需要耐心和专注的艺术形式。”青培老师以专业而亲切的方式开始了分享。作为麦宿地区新一代的唐卡艺术传承人,青培老师精通噶玛嘎孜画派的技艺,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进行了适当的创新尝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
在分享中,青培老师重点介绍了噶玛嘎孜画派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这一画派起源于16世纪,是藏族唐卡的主要流派之一,以德格和西藏昌都为中心。噶玛嘎孜画派最显著的特点是施色浓重,对比强烈,画面富丽堂皇,尤其在风景描绘上有着独到之处。
青培老师着重强调,噶玛嘎孜画派虽然有一些固定的范式和规则,但在实际运用中却非常灵活。“噶玛嘎孜画派会根据不同的题材和画师想要表达的重点进行创新调整,这种灵活性正是这一画派能够历经数百年而保持活力的关键。”他表示,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现代画师能够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融入个人的艺术理解和时代特色。
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青培老师向在场的艺术爱好者展示了唐卡从构思到完成的创作过程和技术要点。从选材、构图到上色、细节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技艺。在讲解过程中,他特别指出不同题材在噶玛嘎孜画派中如何采用不同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这一画派丰富多样的艺术表达可能性。
“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理解和尊重传统的基础上,找到更适合当代表达的方式。”青培老师的这句话引发了现场的热烈讨论。参与者们积极提问,话题从颜料制作到题材选择,从线条处理到文化内涵,交流在轻松的氛围中不断深入。
跨界对话的品牌新思路
“麦宿手造希望通过这样的跨界对话,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传统手工艺。”活动组织者表示,选择与二白画室合作,正是看中了这个聚集了大量绘画爱好者的空间所具有的开放性和创造性。
麦宿手造源自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麦宿镇,这个被誉为“中国藏族传统手工艺之乡”的地方拥有2000多名手工艺人,传承着唐卡、黑陶、铜铸、编织等20余种传统工艺。通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麦宿手造正致力于链接传统工艺与现代市场,为当地手工艺人创造更多发展机会。
“今天的活动只是一个开始。”麦宿手造的工作人员透露,未来还将举办市集、海外参展、品牌发布会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完整的品牌推广和销售体系。
艺术共鸣下的文化传承
活动的后半段,参与者们亲自体验了唐卡填色的过程。拿起画笔,沾取颜料,小心翼翼地为线稿添上色彩。这个看似简单的体验环节,却让大家真切感受到了唐卡创作的精细与考究。
“以前只是觉得唐卡很神秘,今天通过亲身体验和听取专业解说,终于理解了其中的魅力。”一位参与者在体验后这样感叹。二白画室的负责人也表示,这样的文化交流活动为画室带来了新的灵感和可能性,未来希望继续探索艺术形式间的对话与融合。
在轻松而深入的交流中,这场由麦宿手造品牌主办的唐卡艺术分享活动圆满结束。它不仅是一次传统工艺与现代艺术爱好者的见面会,更是麦宿手造品牌建设过程中的一次成功实践。在数字化和品牌化的道路上,麦宿手造正试图寻找一种平衡——既能保持传统工艺的文化根基,又能与当代生活方式产生共鸣。
这场发生在成都二白画室的文化对话,成为传统与当代、高原与城市、工艺与艺术之间找到共通语言的一次有益尝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