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5年4月24日 —— 国际金融论坛(IFF)近日正式发布《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力指数报告》第二部分,聚焦全球人工智能(AI)研究与创新竞争力。报告基于逾200万篇AI科研论文和148万项AI专利数据,全面揭示了当前全球AI竞争格局,中美两国在科研产出和专利布局上占据主导地位,欧洲则在学术影响力方面表现突出。
报告显示,中国大陆以76。9万篇AI科研论文总量位居全球第一,近10年增长率高达696%,2024年单年发表量达13。3万篇,增幅远超美国的390%。美国以36。8万篇排名第二,印度、英国、德国紧随其后。在人均科研产出方面,新加坡以每百万人口4378篇论文高居榜首,瑞士、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展现出强大的科研密度。
值得注意的是,在论文质量评估方面,瑞士和加拿大以超过0。8的综合影响力值位列前两名,英国、荷兰、美国和澳大利亚得分均超过0。7。中国虽然论文总量领先,但综合影响力排名第17位,显示在学术质量上仍有提升空间。报告分析指出,美国和欧洲主办的期刊,尤其是IEEE相关出版物,在全球AI科研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学者已成为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AI研究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报告特别强调,美国、法国、德国学者作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中,中国学者均是最主要的合作方,凸显中国在全球科研网络中的关键地位。从研究方向来看,德国在医疗AI领域表现突出,日本在计算机科学领域研究占比领先,而中国在医学相关AI和自动化控制领域的研究比例明显低于美国。
专利布局方面,中国以52。96万件AI专利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以46。57万件紧随其后。从人均专利数量看,韩国以每百万人口2317。9项专利高居首位。全球AI专利持有机构排名中,美国IBM以1。77万项专利排名第一,中国腾讯和韩国三星电子分列二三位。中国的浙江大学成为全球前15名中唯一上榜的高校,彰显了其在AI技术商业化方面的突出成就。
报告深入分析了中美两国在专利布局上的差异:美国企业更注重AI底层技术和中间层技术,如处理器架构、机器学习等;中国企业则更多聚焦于应用层技术,如识别方法、语音交互等。这种差异化布局反映出两国在AI产业链上的不同战略定位。
通过对各国典型研究机构的案例分析,报告揭示了不同区域的创新发展模式:中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显著,以浙江大学为例,其依托杭州数字经济生态,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落地的完整创新链条;美国则以加州大学系统为代表,通过年均超3亿美元的AI专项研究经费,与科技巨头深度合作,近五年在顶尖会议发表论文占全球高校12%;欧洲则展现出跨学科整合优势,德国亥姆霍兹协会在工业AI和医疗AI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英国帝国理工学院与DeepMind的合作成果丰硕。
报告指出,AI技术正加速渗透金融、医疗、能源等各个领域,全球竞争日趋激烈。中国和美国凭借庞大的研究规模和专利数量占据先发优势,欧洲国家则以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和跨学科合作见长。展望未来,各国需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动AI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据悉,本次报告是《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力指数报告》的第二部分,聚焦AI科研和专利领域。此前发布的第一部分主要关注AI企业发展情况,后续还将陆续发布AI人才、政策监管和市场发展等维度的研究成果,为全球AI发展提供全面的竞争力评估。
国际金融论坛(IFF)是独立的、非营利、非政府国际组织,2003年10月由G20国家以及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相关机构及领导人共同发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领域高级别常设对话机制和多边合作机构,被誉为全球金融领域的“F20(Finance20)”。
国际金融论坛(IFF)的目标是通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运营机制,建立全球经济、金融和公共政策领域战略对话、交流合作、创新实践、全球智库和人才培养平台,推动金融服务世界,促进全面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