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九天揽星河。2025年4月24日是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55周年,也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17时17分,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托举升空,炽烈尾焰划破长空。中国航天再次用完美发射向祖国献礼,三名航天员在宇宙星辰的征途中接力续写问天传奇。回望来路,中国航天事业自“东方红一号”乐章奏响,便承载着飞天梦想,一路劈波斩浪,铸就了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空间站建设等辉煌成就。
2025年,中国航天注定再次实现跨越。深空探测“天问二号”计划于5月发射,中国的深空探测能力进一步提升;探月工程“嫦娥七号”也将揭开月球南极神秘面纱。与此同时,中国空间站工程将迎来一系列重要飞行任务,持续巩固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伴随中国航天的开放崛起,民营商业航天作为航天产业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政策与市场化力量的推动下,民营商业航天通过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优化,致力于提供更低成本、更高频次的发射服务,有效补充国家队的发射能力,促进了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和优化升级,共同构成了中国航天事业更加健康、更具韧性的发展新格局。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政策春风催生商业航天新纪元
在火箭发射领域,民营火箭公司目前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亚轨道探空火箭到具备入轨发射能力的中小型运载火箭,从固体火箭到液体火箭,多家民营企业成功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它们凭借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革新,专注于打造低成本、高频次的发射服务,有力填补了国家发射力量的空白,为商业卫星的快速部署铺设了坚实的基石。
2019年7月,星际荣耀“双曲线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入轨。随后,天兵科技“天龙二号”成为国内首个成功入轨的液体运载火箭。2023年7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成功发射全球首枚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同年11月,星际荣耀“双曲线二号”完成垂直回收试验。2025年1月,星河动力“谷神星一号”完成第16次发射,成为发射次数和成功率领先的民营商业运载火箭。
在卫星制造与应用领域,同样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卫星是空间基础设施的核心。商业航天在小卫星、微纳卫星的批量化、智能化制造方面潜力巨大。十年来,遥感、通信、导航增强等各类商业卫星加速部署,广泛服务于国土资源监测、智慧城市、精准农业、应急管理、交通物流等国计民生领域,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太空信息”融入经济社会方方面面。
2015年10月,长光卫星“吉林一号”卫星群成功发射,这不仅是中国首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问世,更标志着中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开创性起点。该卫星群以其创新的“星载一体化”设计和世界领先的米级高清彩色动态视频传输能力,展现了中国在遥感技术领域的突破。如今,“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已增至117颗,而长光卫星也已具备年产200颗遥感卫星和200颗通信卫星的强大生产能力,支撑着星座的快速发展与迭代。
此外,中国在卫星互联网领域也迈出了关键步伐。2024年,由垣信卫星研发的首批18颗“千帆星座”商业组网卫星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版“星链”计划的实质性启动。该星座计划部署约1.4万颗卫星,旨在构建一个覆盖全球、具备低延时、高速率和高可靠性的卫星互联网系统。随着6G时代的来临,卫星互联网不仅将成为通信手段,更将与人工智能、算力及空天地一体化感智技术融合,构建出一个多功能的空天地立体网络通信系统,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经过十年发展,中国商业航天凭借其发展速度与创新活力,不仅拓展了中国航天的边界,也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围绕火箭和卫星两大核心,全产业链生态已初步形成。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同织就了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条,展现出勃勃生机。
产业崛起加速商业应用新蓝图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随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迭代加速推进,中国商业航天已从政策引导的“破冰期”迈入市场驱动的“爆发期”。从火箭发射的突破到卫星星座的组网,从产业链的完善到应用场景的拓展,商业航天正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的关键领域。这片星辰大海不仅承载着科技强国的梦想,更孕育着万亿级市场的投资机遇。
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自2015年以来保持高速增长,2019—2023年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2024年商业航天市场规模将达2.34万亿元。此外,泰伯智库预测,2023—2028年,商业航天将进入发展黄金期,2025年仅中国市场规模就将达到2.8万亿元。这些都表明,商业航天产业的快速发展,已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工信部赛迪研究院近期发布的《“十五五”商业航天发展思路与路径》报告中,我国商业航天发展划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转型期四个阶段。在当下阶段,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已逐步完成从“0到1”的突破,并日益重视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相关专家预测,我国商业航天有望在“十五五”末期或“十六五”期间进入成熟期。
坤元资产相关负责人表示,长光卫星、星河动力、星际荣耀、东方空间与蓝箭航天等多家坤元资产FOF生态圈企业,在商业航天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先发优势。模块化设计、自动化测试和批量化总装正加速渗透,预示着卫星制造行业的产能即将迎来井喷期。与此同时,可重复使用、低成本和大运力成为新的关键词,火箭发射已经从技术实验开始走向大规模商业应用。
恒友汇近期发布的《2025上半年宏观经济展望及全球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以下简称《全球指引》)也指出了商业航天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和投资价值。在其提出的“N.E.X.T”投资矩阵中,“新增长(Evolutionary)”层面重点关注应用科学,认为当技术发展至中期,商业化前景变得明朗且风险相对降低时,便具有了投资价值。商业航天正是具有代表性的领域之一。
恒友汇宏观经济研究室进一步指出,我国正以三重驱动引擎协同发力构建产业新格局:政策维度,卫星互联网被列入“新基建”范畴,专项扶持政策持续加码;资本维度,市场活力竞相迸发,资本聚焦卫星研制领域;产业链维度,已构建覆盖卫星研制、火箭发射、地面设备、运营服务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创新势能高度聚合。
展望未来,随着我国商业航天进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应用也将深入到各行各业。出门打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高精度定位导航;手机拨打电话,通信卫星接收地面站会即时提供通信服务;旅游做攻略,轻点鼠标,遥感卫星可实时展现地球任意角落的三维实景图……航天科技正编织起覆盖海陆空的立体服务网络,让每台智能终端都成为天地联动的信息节点。
星河万里,征途不止!站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的历史节点,中国商业航天已从蓝图渐渐变为现实,成为驱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正如恒友汇《全球指引》所洞察的那样,这片充满机遇与无限可能的星辰大海,已逐渐成为市场和资本关注的焦点。中国商业航天也将乘政策东风,凭借创新与市场的双轮驱动,加速驶向更广阔的寰宇,铸就下一个辉煌十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