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以“党建引领+数字赋能”为核心,探索出一条超大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形成了“组织穿透、技术驯化、人心聚合”的基层治理底层逻辑,涌现出仓前街道梦创社区、五常街道贝达梦工场科创共同体等创新范例。
破题:发展速度与治理精度的双重挑战
作为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余杭区2024年GDP达3355.67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占比68.5%,集聚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众多“塔尖”企业,吸引超45万名高学历人才。然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人口激增:全区143万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占比65.7%,19个产城融合社区昼夜人口差超5倍,居民需求从基础服务向“一老一小”全周期服务升级。
矛盾焦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空间重构压力,如仓前街道朱庙社区0.72平方公里内聚集3个住宅小区,日均人流量超2万人次,传统网格化管理难以应对企业纠纷、噪音投诉、电信诈骗等复杂问题;二是治理效能瓶颈,如2023年余杭区信访量中,物业纠纷占比达37%,老旧小区改造、商铺合规经营等诉求激增;三是科创企业服务缺口,如仓前街道梦创社区的辖区包括62个园区、95幢楼宇和6000多家企业,传统管理模式难以应对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四是园区治理真空,如五常街道贝达梦工场所在的科创共同体需破解企业需求多元、党建覆盖率低的难题。
这种“发展速度”与“治理精度”的张力,不仅是余杭这一数字经济高地的治理命题,也是超大城市治理面临的普遍难题。
破题之道在哪?
人民论坛调研组带您走进余杭区的部分社区,看看他们是如何以党建为经,以技术为维,通过重构组织体系、激活数字动能、培育治理共同体,形成“技术赋能”与“人心凝聚”的双螺旋结构,为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提供“余杭经验”的。
实践: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创新
第一站:朱庙社区——四级治理穿透式架构
走进地处阿里巴巴西溪园区腹地的朱庙社区,社区智慧治理中心的大屏上,106个微网格如同精密电路般闪烁,每个微网格还配备智能手环、高空抛物监测等物联设备,形成了“神经元”感知网络。
朱庙社区党委劳理明介绍说,社区构建起了“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红色网格-微网格”四级架构,实现了三个关键突破:一是空间细化,将社区划为8个纯居民网格、106个细分至楼道的微网格。二是力量重组,每个微网格配备“1名党员+3名专业力量+N名志愿者”的“1+3+N”团队,将综治队员、流动人口管理队员、法律顾问等32名专业人员嵌入网格。三是机制重建,建立“早巡夜访”制度,网格员早8点巡查安全隐患,晚7点入户收集诉求,形成“问题发现—分级处置—反馈评价”闭环,网格员日均步数超2.3万步,2023年累计发现并整改消防通道堵塞、管线老化等隐患236处。
朱庙社区“红色网格”开展安全巡防动员
为进一步提升网格员参与基层治理的专业水平,朱庙社区又开始探索推出“十能”工作法,旨在以党建为轴心,通过网格精细化、服务集成化、参与多元化,构建“小事不出网格、大事协同解决”的治理生态,其核心在于将传统治理与现代数智手段结合,同时注重居民需求的动态响应与文化认同培育,为新型社区治理提供可复制的样板。
“真正的治理现代化,既要让神经元感知到每寸土地的脉动,更要让每个细胞感受到组织的温度。”朱庙社区孟惠平指着智慧大屏上跳动的数据流说道。这个曾经因人口潮汐陷入治理困局的社区,正用“红色根系+数字神经”的双螺旋密码,为基层治理现代化书写鲜活注脚。
第二站:万和社区——红色业委会的协同治理
走进余杭区仓前街道万和社区,让人眼前一亮的就是那个占地超8000平方米的“果岭·幸福满仓”共同体,这里正成为居民口中的“幸福地标”。作为余杭区首批片区级五星幸福体,这里以“15分钟生活圈”覆盖3个社区,通过空间整合与资源活化,破解了新社区“一老一小”服务短缺、公共空间不足等难题,书写了基层治理的温暖篇章。
在这片充满温暖与关怀的社区里,一系列贴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与项目有序运转,精准回应着各年龄段居民的需求。老年食堂每日飘出饭菜香,日均供餐可达150份,为社区老人送上热乎又营养的餐食;一旁的居家养老中心,不仅能为老人提供细致的健康监测,还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充实又快乐。儿童乐园全天开放,像温暖的港湾,悉心托管着双职工家庭的子女,为孩子们打造充满欢笑与知识的小天地。百姓健身房中,智能设备一应俱全,借助数字化管理手段,大幅提升了场地与器械的使用效率,为热爱运动的居民带来便捷又高效的健身体验。在这里,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乐、少有所育,青有所益、幼有所护,构筑起了和谐美好的社区生活新图景。
万和社区里的新杭州人在共享厨房烹制“家乡味道”
回溯往昔,万和社区这幅景象令人感慨。彼时,新杭州人在社区中的占比逾80%,邻里间关系疏离,由此引发的通道纠纷、道闸剐蹭等投诉接连不断。物业费收缴率尚不足60%,电动车私拉电线充电现象屡见不鲜,消防设施也处于瘫痪状态,各类安全隐患犹如高悬之剑。不仅如此,社区公共空间匮乏,儿童公园里设施陈旧破败,篮球场地胶破损严重,青少年活动空间严重短缺,如此种种,致使居民满意度持续下滑,一路走低。
社区劳益民向调研组介绍道,万和社区的蜕变始于2023年。当年,万和社区以党建引领作为破局关键,在组织架构的深度重构中,创新性地打造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红色业委会模式,具体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一是组织深度嵌入。在业委会成员构成上,党员占比显著提升,达到60%。其中,社区党总支兼任业委会主任,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通过“党建联建”的形式,有效促进物业与社区党组织的紧密协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二是制度革新突破。积极探索并建立“业财共管”制度,小区经营性收支全程处于社区纪委、业委会、第三方审计机构三方的严格监管之下。这一举措成效斐然,财务透明度大幅提升,让居民对小区收支的使用情况一目了然,极大增强了居民的信任。
三是服务全面升级。将原本的物业客服中心精心改造为“红色服务站”,服务内容得到极大丰富,拓展出包括证照代办、政策咨询等在内的12项增值服务。服务品质的提升直接带来积极反馈,物业费收缴率实现飞跃,从72%迅速攀升至93%。
同时,通过置换、租赁、共建等方式,将零散空间整合为“果岭·幸福满仓”综合体,打造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服务矩阵,打造“四点半课堂”“银龄合唱团”等品牌,年均举办邻里市集、亲子运动会超50场,居民参与人次破万,邻里纠纷化解率91%。社区推广“我的村社”小程序,搭建CALLme积分兑换体系,实现活动预约、物业报修、投诉建议线上化,居民线上参与率超60%,形成“指尖上的红色阵地”。
人民论坛调研组认为,红色业委会的“万和模式”具有很强的推广价值,其启示主要有四点。
一是党建统领,把稳方向之舵。在业委会的选举、决策以及监督等各个关键环节,深度嵌入党组织力量。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引领,确保社区治理始终沿着正确方向稳步前行,不偏不倚,让党的领导在基层治理中落地生根。
二是制度创新,破解治理难题。借助交叉任职,打破组织壁垒,促进人员协同;以三方联动,凝聚社区纪委、业委会、第三方审计机构合力;凭财务共管,提升资金透明度。一系列创新机制的协同发力,成功破解以往“九龙治水”各自为政的困局,让社区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三是数字赋能,构建双线格局。搭建线上智慧治理平台,实现信息快速传递、事务高效处理,极大提升治理效率;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拉近邻里距离,增强居民情感联结。线上线下“双线融合”,为社区治理注入全新活力。
四是居民共治,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从传统“政府包办”模式向“多元参与”模式的转变,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物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激发社区内生动力,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第三站:竹韵社区——“建群入圈”的邻里温度
踏入余杭区闲林街道竹韵社区,最让调研组印象深刻的是社区李强手机里32个微信群接连不断、此起彼伏的“滴滴”提示音。李强笑着表示,这些微信群堪称社区治理的一大法宝。如今,居民手机里的这32个微信群全天候“发声”,在楼栋群里@网格员,5分钟内必有回应。社区凉亭里,下棋唠嗑的居民日益增多,曾经邻里间仅有的“点头之交”,正逐步蜕变成充满温情的“熟人社区”。而这一显著转变,得益于社区以“建群入圈”机制为核心,积极探索出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全新路径。
“线上+线下”,全方位织密服务网络。鉴于社区常住人口近1.7万人且人员流动性较大的特性,竹韵社区精心构建起“1+30+N”网格社群体系。1个总群发挥统筹协调的关键作用,30个楼栋群实现信息的精准触达,N个兴趣群则有效凝聚居民共识。居民只需在微信群里“一键@网格员”,诸如噪音投诉、车位纠纷等日常问题便能得到即时响应,24小时内的办结率高达96.7%。此外,社区李强创新性地推出“早送晚迎”机制,每天早晚高峰时段,他都会在小区门口亮明身份,主动收集居民的意见与诉求。两年时间里,成功收集并解决居民诉求187条,物业费收缴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兴趣社团,深度激活自治内生动力。社区以“社团带治理”作为破题点,成功孵化出钓鱼协会、陪漂合唱团等共计22个兴趣社团,涵盖了各个年龄段的居民。钓鱼协会的成员们主动认领河道巡护任务,成为守护河道的“河小二”主力军;“陪漂合唱团”积极组织新杭州人关爱孤寡老人,成功搭建起跨越地域的文化交流纽带。社团中80%的成员都加入了志愿服务队,累计开展活动超百场,服务居民达1.2万人次。居民郑先生感慨道:“在凉亭里下围棋的时光,让我重新找回了小时候那种温暖的邻里情。”
如今,竹韵社区已走向从“生人社会”到“熟人社区”的精彩蝶变。“建群入圈”这一创新举措,不仅重塑了社区的治理形态,更全方位重构了社区生态。通过“公益+低偿”的创新运营模式,社区巧妙地将社群活力转化为宝贵的治理资源:原本闲置的架空层摇身一变,成为了温馨实用的共享厨房;老年食堂的餐券可用居民参与志愿服务所获得的积分进行兑换。在这一过程中,居民的身份也从单纯的“被管理者”成功转变为积极的“共治者”。
调研组认为,竹韵社区的实践探索,为超大城市的社区治理提供了“党建引领+数字赋能+社群激活”的鲜活优秀样本。在这里,曾经冰冷的钢筋水泥森林,正被充满温情的社群纽带重新紧密联结,一幅中国式现代化社区治理的生动美好图景,正在这片土地上缓缓铺陈开来。
第四站:葛巷社区——全龄友好的数字生活实验室
指尖轻点预约喜马拉雅自习室,沉浸于24小时图书馆的墨香,手机一键锁定非遗剪纸课堂——在余杭区仓前街道葛巷社区,这些便捷的生活场景,早已成为居民日常,也生动勾勒出浙江未来社区建设的鲜活图景
葛巷社区依托区融媒体开发的“看余杭”APP中的“我的村社”模块,将1.8万余名居民的生活需求转化为数据流。居民通过该平台“报事报修”功能,上报问题,工作人员在后台接收信息后,派单给物业上门处理。
“以前报修要跑物业办公室,现在动动手指就能解决,比点外卖还快!”社区骆国华介绍说,他们通过三端互联实现了“居民点单-物业接单-社区督单”的闭环,居民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进度以及处理结果照片,上报事项涵盖从垃圾清运、破损维修到邻里纠纷调解的全场景。
在社区文化家园,老年居民可定期参加社区举办的智能手机使用培训。针对老年群体,社区开发了“适老化”界面,各类触摸屏均设置大字体,方便老年阅读,让科技更有温度。不少老年居民反映,以前觉得被时代抛弃了,现在能用手机挂号、扫码乘车,还能在云诊室问诊,晚年生活更精彩了。
而对于年轻家长,智慧教育场景带来极大便利。以家长陈女士为例,依托“入学早知道”智能系统,她得以提前三年精准预判孩子的入学可能性,极大缓解了教育焦虑。与此同时,葛巷社区持续拓展服务边界,定期推出免费早教亲子活动与少儿兴趣课程,主动对接周边优质培训机构,将普惠课程直接送进社区。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更帮助家长们规避了诸多培训消费风险。正如陈女士所说:“系统解决学位预判难题,社区又帮忙把关培训资源,真是省心又安心!”
葛巷模式证明,数字化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堆砌,而是有温度的生活重构。调研组认为,葛巷社区的实践揭示出未来社区建设的三大逻辑:一是技术具身化,将数字能力嵌入物理空间,如图书馆的智能书架、健康小屋的体征监测屏;二是服务颗粒化,将民生服务拆解为15分钟可达的“微单元”,如楼栋微网格、共享车位;三是生态协同化,构建政府、企业、居民共建共治的数字共同体。
第五站:良睦社区——“一米之交”激活“邻聚力”
走进余杭区闲林街道良睦社区,白墙黛瓦的江南街巷间,“红马甲”穿梭递送着温暖,智慧屏跃动着治理蓝光,积分排行榜点亮楼道议事声,共享菜园结满了邻里果实。从指尖到心间,“一米距离”丈量出万人社区的共生温度。
良睦社区创新构建“网格长+楼道长+一米小分队”三级治理体系,将26名社工的有限力量裂变为上千人的自治队伍。在绿野春天党群服务驿站,“睦言堂”议事平台全年化解物业纠纷、邻里矛盾87起,推动社区信访量下降80%。这支渗透至楼道末梢的“红色根系”,让治理触角真正延伸至居民家门口。
社区依托“一米之家”智慧管理系统,打造“问题收集—整改办理—专人监督—定期回访”四步闭环机制,实现24小时办结率90%以上。数字驾驶舱实时跳动的基层自治热力图,与“一米币”积分体系形成共振——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兑换STEM课程等。目前,社区已纳入系统1067人,近期通过社区活动吸纳居民自主注册成为志愿者的有200余人,开展活动共423次,参与人数2600余人次。在这里,数字化已不仅是工具,更是重塑邻里关系的“催化剂”。
让人感受颇深的,还有社区以文化浸润培育“情感共同体”的一些做法。良睦社区深挖“和合”文化基因,在党群服务中心打造非遗体验角等共享空间。通过“手工皂制作”“艺术堆绣”等活动,老年居民重拾技艺传承,新杭州人找到情感归属。早晚高峰的“红马甲服务岗”成为独特风景线,社工在小区出入口日均服务300人次,微信群从“吐槽阵地”转型为“互助平台”。这种“蹭脸式”工作法,让基层治理既有制度刚性,更有人情温度。
数据显示,2023年社区矛盾纠纷率同比下降38%,12场“你好邻居”主题活动吸引1300余人次参与,楼道微改造、充电桩坡道维修等民生项目100%由居民共商共决。当15位居民因屋顶漏水自筹维修项目受触动而主动加入“一米小分队”,当积分排行榜激发起楼栋间的“善治竞赛”,“一米之交”已超越物理尺度,成为丈量基层治理效能的温度计。
良睦社区的实践印证:基层治理的终极目标,不仅是解决问题的效率,更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结。在这里,“党建红”与“邻里情”交织成网,让超大型社区焕发出“小院烟火”的温暖生机。正如社区李素文所言:“治理不是单向管理,而是双向奔赴。当每个居民都成为‘一米之交’的参与者,社区才能真正成为幸福共同体。”
第六站:里窑社区——非遗活化的文化共治
街巷曲折蜿蜒,白墙黛瓦,青石板路,宛如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诗意地栖息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在瓶窑老街的转角处,非遗传承人吴如琴正手把手教孩子们拉坯塑形,欢声笑语中,原本1小时的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4小时。这一幕,正是余杭区瓶窑镇里窑社区创新“3X”非遗活化模式带来的生动图景。通过“非遗展示+深度体验+社区共创”三维发力,这个千年窑火不熄的社区,2023年实现旅游收入同比增长32%,非遗工坊产值突破800万元,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基层治理互促共生的特色路径。
里窑社区利用非遗馆群开设陶艺等亲子课程
社区以“一核多点”布局非遗空间,建成3500平方米非遗馆群,集聚良渚玉雕、余杭纸伞等13个非遗项目。在吴如琴领衔的陶艺馆内,宋代制陶技艺通过全息投影重现,游客可亲手参与从练泥到烧制的72道工序。2023年累计开展非遗研学活动120场,接待亲子家庭超1.2万人次,非遗产品销售额同比增长150%。2023年累计开展社区共建活动58场,带动230名居民参与非遗传承,矛盾纠纷率下降38%。
“非遗绝非仅仅是陈列在橱窗里供人观赏的展品,而是流淌于生活之中的美学。”社区陆伟芳谈道。里窑社区通过精心构筑“文化体验—情感共鸣—价值共创”的完整闭环,让那绵延千年的窑火真切融入现代生活。当孩子们在陶艺馆里,满怀好奇与童真,亲手捏出形态虽歪扭却满含心意的陶器;当老人们凭借着娴熟的手法,用蚕桑丝线细细编织出承载社区记忆的文化墙,非遗传承便超脱了单纯技艺传授的范畴,化作基层治理进程中最暖人心扉的生动注脚,勾勒出社区文化共融、和谐发展的美好景象。
第七站:梦创社区——科创企业的“超级管家”
在余杭未来科技城的核心地带,一个“没有围墙的社区”正悄然改写基层治理的剧本——全区首批实体化科创产业社区“梦创社区”,用8人团队精准服务62个园区、6000余家企业、2万多名人才,让“政策不出园、人才不离岗、矛盾不过夜”成为现实。这个“超级服务体”如何运转?
走进梦创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大厅内“企业的事情找我办”的醒目标语下,4名分管党群建设、经济发展、综合治理和公共事务的专员正接听着来自企业的咨询电话,记录下他们的急难愁盼。
科创社区是以众创空间或创业企业聚集区为核心、以居住用地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片区。把优质资源和服务倾注到这个最能发挥效益的城市单元,让科、产、城、人在有限的物理空间交织共生,是余杭的“超级设想”。作为全区首批实体化科创社区,梦创社区聚集了62个园(厂)区、6000余家企业,如何在无户籍人口、无传统管理架构的背景下实现高效治理?梦创社区的答案是“向下赋能”,学楼长制,设园区长,建立“园治会”机制。
梦创社区在各园区挑选积极能干的志愿者,负责园区与社区的日常联络工作。
在此基础上,“园治会”应运而生,并在治理机制上进行了系统创新。
一是推动组织重构,实现从“单兵作战”向“五方共治”的转变。园治会大胆突破传统行政界限的束缚,创新性地搭建起“社区+运营商+企业代表+两新党员+群团负责人”的五方协同治理架构。在人员推选上,采取“选举+自荐”的创新方式,从每个园区中精心遴选出6-10名议事代表,这些代表来源广泛,覆盖了95%以上的企业类型,充分保障了议事的全面性与代表性。以利尔达科技园为例,借助这一科学机制,成功吸纳了芯片研发、跨境贸易等多个关键领域的代表,有效汇聚各方智慧,形成了强大的专业化议事能力,为园区事务的高效决策和协同发展筑牢根基。
二是聚焦流程再造,构建起闭环式问题解决长效机制。通过精心搭建“问题收集—议事协商—落地解决—成效评价”的全链条工作体系,实现问题处理的高效与规范。在前端问题收集环节,打造“线上扫码提需求+线下楼长走访”的双通道模式,确保全面触达企业需求,让企业的诉求第一时间被听见。在中端议事协商阶段,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级议事”规则,对于简单问题,迅速响应、即时办理;面对复杂问题,组织多方力量联席商议,共寻解决方案;针对重大事项,则由党委牵头督办,强化统筹协调。
三是推动服务增值,实现从“基础保障”到“生态营造”的跨越。园治会致力于将服务触角延伸至企业全生命周期,社区设立“一门多窗”,精心打造涵盖跨境税务、知识产权保护等在内的56项标准化服务体系,精准对接企业多元需求;同时,着力开展个性定制服务,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对研发试剂高效通关的迫切需求,积极联动街道,再由街道对接海关,开辟“研发试剂快速通关”绿色通道。在人文赋能方面,园治会通过举办“新质生产力沙龙”,为企业搭建思想碰撞、经验交流的高端平台;开展“企业BA篮球联赛”,激发企业活力,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与合作,营造积极向上的园区人文生态。
梦创社区“园治会”多元共治的议事现场
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梦创社区已累计收集企业需求460余条,解决企业经营、政策、人才等方面的问题320余个。
“从‘等人上门’到‘主动敲门’,变‘管理真空’为‘服务磁场’。”梦创社区张懿望着党群服务中心墙上“企业的事情找我办”的标语感慨。这场基层治理的“破冰实验”,正为超大城市经济社区治理写下生动注脚。
从“被动管理”到“主动共治”,梦创社区“园治会”机制的成功实践表明:党建引领不是简单的组织覆盖,而是通过机制创新激活多元主体;治理现代化不是技术堆砌,而是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当企业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主体”,当园区从“物理空间”进化为“价值共同体”,基层治理便真正实现了“有温度的蝶变”。
经验与启示:五维视角下的社区治理现代化“余杭样本”
人民论坛调研组认为,在党建引领下,余杭区在社区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积累了丰富且极具创新性的经验,可从以下五个维度进行系统总结:
一是体系化治理架构,突破行政壁垒的“根系式生长”。打破传统行政界限的束缚,构建出一种如同根系般纵横交错、深入社区各个角落的治理架构。各层级、各部门之间不再各自为战,而是相互交织、协同联动,让治理的触角延伸至社区的每一处细微末梢,全方位、无死角地覆盖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是协同化治理模式,从“失管”迈向“共治共享”共同体构建。实现从过去部分区域管理缺失,到如今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的重大转变。积极引导政府、社区组织、居民以及企业等多元力量携手,共同营造共治共享的社区环境,让每一个参与者都能从中受益,形成紧密相连、命运与共的社区共同体。
三是数字化治理生态,推进技术驯化下的“民主化转型”。借助数字化技术搭建起高效治理平台,将先进技术融入社区管理与服务之中。但这并非单纯的技术应用,而是让技术服务于社区居民,推动社区治理朝着民主化方向转变,使居民拥有更多参与社区事务决策的途径与话语权,实现技术与民主的有机融合。
四是人文化治理内核,实现情感共同体的“温度重构”。把人文关怀作为社区治理的核心要素,注重社区情感纽带的建立与强化。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社区互动等方式,重新唤起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让社区成为充满温情、互帮互助的情感共同体,重构社区的人文温度。
五是法治化治理范式,形成规则引领下的“制度闭环”。以法律法规为准则,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社区治理制度体系。从规则的制定、执行,到监督、反馈,形成一个闭合回路,确保社区各项事务在法治轨道上有序运行,以明确的规则保障社区治理的公平公正、稳定有序。
从朱庙社区老人通过数字帮办台实现“数字反哺”,到万和社区新杭州人在共享厨房烹制“家乡味道”;从竹韵居民因“建群入圈”重获邻里温度,到梦创社区“一门多窗”服务体系;从葛巷社区的24小时图书馆,到里窑社区非遗工坊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这些充满烟火气的治理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立体图景。
余杭实践证明,党建统领是核心,数字赋能是引擎,多元共治是关键,余杭模式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数字赋能+文化浸润+多元共治”的鲜活样本,彰显了“中国之治”的强大生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