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景区数据显示,今年清明小长假,西湖景区共接待客流量201.26万人次,较2024年同比增长20.29%。千百年来,杭州西湖以山水画卷般的景致倾倒世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杭州西湖每年吸引约3000万市民游客,是全国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近年来,这幅画卷正被注入数字基因——通过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深度应用,西湖景区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持续优化游客旅游体验,同时不断创新、丰富和输出智慧景区建设的“西湖样本”,为全国景区数字化建设提供“西湖经验”。
为开放式景区装上“数字大脑”
作为国内首个免费开放的5A级景区,西湖景区没有大门,也没有围墙,“景城相融”的地理风貌,将西湖之美与杭州城有机融合在了一起。然而,这种特点也景区管理与保护工作带来了挑战。为了提升景区管理效能,杭州发挥“数字经济第一城”优势,将数字技术应用在景区管理上,为西湖景区装上了一颗“数字大脑”。
2018年12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资产经营集团、杭州城市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联合3家互联网企业成立杭州西湖大数据运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湖大数据”),西湖景区由此开启景区数字化建设。截至2024年,已建设完成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服务平台,以及物联感知中心、智能算力中心、事件运行中心、时空地理信息中心等五大能力中心,集成平安西湖、和谐西湖、美丽西湖、有序西湖、人文西湖、和美西湖等,涉及管委会城管、应急、文遗、社发等各业务条线二十余个应用场景。
“我们像绣花一样对景区做数字化建设。”西湖大数据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西湖景区面向景区管理者、游客及市民构建起一套体验丰富、高效运转的智慧应用管理和服务体系。从资源保护到生态环境监测、从平安巡防到日常管理、从应急管理到交通管理,每一个环节都融入了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
以保护西湖水质为例,西湖水域管理处在湖心亭、太子湾、圣塘闸等点位开展自动监测,如果检测到水质情况异常,随时可触发智能预警,平台立即推送至水域管理处指挥中心相关人员,水域管理处采取“远程视频排查+现场排查”方式,排查原因,第一时间处理。正是这些智能设施护卫着西湖水体年均透明度多年保持在80厘米以上,被誉为“水下森林”的沉水植物清晰可见,数字化守护让“西子明眸”愈发清澈。
景区与城市的融合,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尤为明显,不管是游客车辆还是过境车辆,各种细微异常情况都有可能影响景区整体的道路畅通与安全。
自2020年开始,西湖大数据基于对断桥客流、灵隐景区交通等“小切口”的管控,由点及面,不断总结数字技术手段和治理业务经验,探索西湖景区全域交旅协同治理“大场景”,形成如今的“全域交旅协同融合管控解决方案”。多个智能化平台针对机动车/非机动车违规停放、电动车违规载人、车流量动态分析、道路拥堵、无证运营车辆精准查处、路面抛洒物即时监控、占道经营等各类场景,实现全自动化监测、智能预警、高效流转与快速处置,提供更顺畅、安全的交通环境。
“黑科技”让游客更便利
去年国庆假期,位于茅家埠的智能指路机器人成了“网红”。“输入‘卫生间',机器人手臂旋转指路,连距离都显示!”安徽游客方老伯的惊喜,正是西湖智慧服务的缩影。
西湖风景名胜区指挥中心主任苏元元介绍说,为了更精确地掌握景区内游客的动态,西湖景区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游客数量进行实时监测。基于大数据分析,景区能够对历史客流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预测不同时间段的游客流量趋势,并在游客数量接近或超过预警阈值时,自动触发预警系统,提醒管理部门及时采取分流、限流等措施。
“云上西湖”还为游客提供“全程式、一站式、个性化”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覆盖西湖景区“吃、住、行、游、购、娱、研”七大类综合旅游服务,包含场馆预约、一码通、智慧导览、多语言讲解、旅游舒适度、游玩指南等20多项功能。山东游客王先生感叹到:“预约、导航、找厕所、查车位,点点手机全搞定,真是太方便了。”
这一应用场景还在不断升级中,引导游客发现更多惊喜。
为景区数字化建设提供“西湖经验”
2025年1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公示《2024年全国智慧旅游解决方案名单》,杭州西湖大数据联合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大华股份联合申报的《数智化景区全域交旅协同融合管控解决方案》成功入选十佳解决方案。
智慧景区的“西湖经验”,也正在产生裂变效应。
在广东肇庆星湖风景名胜区,针对七星岩和鼎湖山景区,西湖大数据分享了西湖数字景区规划和建设经验,聚焦业态管理、客流管控、文物保护、山林防火等场景,助力星湖风景名胜区数字化转型升级。
在广西桂林阳朔遇龙河景区,西湖大数据从打造数字化景区整体规划和设计入手,聚焦景区票务、筏工监管、运力调度、应急防汛等场景,助力阳朔遇龙河景区打造“广西数字第一景”。
在安徽和县霸王祠景区,西湖大数据参与数字景区规划,借鉴杭州西湖数字景区经验做法,助力云游霸王祠的景区智慧化改造提升……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文化和旅游领域与数智技术的融合,正成为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世界文化遗产”西湖正以科技为笔,续写新的传奇。(叶怡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