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碧生源日前披露的2024年财报消息,碧生源纤纤茶32袋装单品在2024双十一大促期间单日销售额破5万元,成为集团第二增长曲线的重要支点。财报还显示,碧生源实现股东应占溢利1480.4万元,同比扭亏为盈。由赵一弘于2000年创建的碧生源,主打近距离观察品牌运营战略,尤为值得肯定的一点在于其坚持“平常心”。
相信品质, 用制药标准做茶饮
在位于北京房山的碧生源生产基地,每天有数百万袋保健茶下线。这里的质检流程严苛到近乎苛刻,每批次原料需经过重金属、农残、微生物等56项检测,原料抽检合格率常年保持在99%以上。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源自企业对“健康消费”本质的深刻理解。
一是全链条品质管控。碧生源构建了“供应商准入-入厂检测-仓储管理”三级品控体系。在原料采购环节,与云南、福建等核心茶叶产区建立直供关系,要求供应商提供DNA溯源报告;生产环节采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将草本有效成分提取率提升至98%;仓储环节引入智能温控系统,确保产品在-5℃至35℃区间内品质稳定。这种“制药级”标准,使其常润茶、常菁茶等核心产品连续多年入选“中国保健品公信力产品”。
二是科学配方创新突破。碧生源研发团队对上千种草本食药成分进行组合进行筛选,最终确定常润茶的黄金配比:绿茶抗氧化、土茯苓祛湿、番泻叶润肠。“绿茶+土茯苓+沙参+淮山药+番泻叶+草决明”六味道地药材形成“清润结合”独特配方。这种创新并非简单堆砌原料,而是基于现代药理学的精准配伍。例如,通过高通量筛选技术,发现草决明中的大黄酚含量确实比普通决明子高出许多,更加有助于提升通便效果。
三是品质带来市场回报。2024年,碧生源保健四茶收入.57亿元,尽管因战略调整导致单价下降,但碧生源牌常润茶、碧生源牌常菁茶经典两茶,销量同比分别增长2.2%和8.7%。在天猫、京东等平台,相关产品复购率均超过35%,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相信常识 , 重估传统渠道价值
当新消费品牌热衷于直播带货时,碧生源却保持线下投入的资源与力度。碧生源“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运营策略,源自其自身对消费行为的切身理解,保健茶属于“低关注高复购”品类,消费者更依赖终端导购的专业推荐。
一是渠道改制激活终端。2024年,碧生源对四大营销公司进行改制,赋予区域团队定价权、促销权和推广权。这种“去中心化”管理模式,使区域市场响应速度翻倍。例如,四川团队针对当地湿热气候,运营团队推出“常润茶+益生菌”组合套装,单月销售额破百万万元。同时,通过“价格防火墙”机制,既防止冲货串货行为,又将终端利润率稳定在25%至30%。
二是终端体验优化。在全国29万家药店,碧生源设立“健康驿站”,配备专业营养师提供体质辨识服务。在深圳某连锁药店,消费者扫码即可获取专属茶饮方案,带动相关产品销量增长22%。“服务即营销”模式,使碧生源在传统渠道的单产得以持续提高。
三是常识背后的商业逻辑。尽管线上销售占比逐年提升,但碧生源仍将线下视为核心战场。2024年,其线下收入持续维持高位毛利率。“重渠道重服务”市场策略,证明在健康消费领域,信任的建立需要时间沉淀而非流量速成,此与茅台、立白等传统巨头的成功路径不谋而合。
相信未来 , 在 “ 慢变量 ” 中布局
当同行追逐Z世代流量时,碧生源选择在“慢变量”中布局未来。品牌方对年轻化建设有着独特理解,它不是简单的包装换脸,而是通过深度互动培育出的消费习惯。
一是重构线年轻化场景。2023年,碧生源启动“茶健康”科普计划,在社交平台推广健康茶知识,如“保健茶茶健康小贴士,‘药食同源’成养生新潮流”“功能袋泡茶会成为下一个健康茶产业风口吗?”等。沉浸式教育在拉近年轻群体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购买转化率。
二是产品创新“固本培元”。面对代餐市场的冲击,碧生源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深耕核心品类。主打产品常菁茶传承中医养生文化及茶文化,辅以专有配方技术,将荷叶、绞股蓝等中草药成分的有效保留率提升至92%,使保健茶在消费者群体中持续收获好评。
三是跨境电商布局“慢功夫”。2024年4月,碧生源跨境自有品牌产品Besunyen代谢小丸子上线。产品从原先纯产品代理低价竞争模式,转向品牌化运营,并通过“中医养生+现代科技”推广形式,助推跨境电商业务长期发展。
结语:地面思维的胜利
在健康消费赛道上,碧生源用25年时间验证一个朴素真理。真正的未来不在流量泡沫里,而是在脚踏实地的品质坚守中。当行业沉迷于“互联网思维”时,这家企业却在用“品质换口碑”,用“地面思维”来实现逆袭。这种战略定力,或许正是中国消费品牌穿越周期的关键密码。
图:碧生源养生保健茶系列产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