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网红“甲亢哥”(Speed)夸张的直播风格撞上重庆荣昌“卤鹅哥”林江的质朴乡音,一场始于跨国投喂的流量狂欢,意外叩开了中国县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大门。这场看似偶然的“破圈”背后,是荣昌区十年磨一剑的产业深耕、政府与市场的默契共舞,以及一场关于传统与创新的硬核突围。荣昌卤鹅的蜕变,不仅是一个产品的逆袭,更是一套县域经济“从流量到长红”的方法论样本。
荣昌卤鹅。荣昌区畜牧发展中心供图
流量承接:从“网红烟花”到“长明灯塔”
当林江用一口“川英”向美国网红递出卤鹅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场充满乡土气息的互动会点燃全球流量的火药桶。48小时内,“Rongchang braised goose”冲上推特热搜,林江的抖音粉丝暴涨至61万,荣昌卤鹅的海外订单翻倍,生产线昼夜轰鸣。这场草根对话,让荣昌卤鹅完成了从地方特产向国际IP的惊险一跃。
但流量就像夏夜的烟花,绚烂却易逝。 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坦言:“我们等的不是流量,而是流量背后的产业机遇。”十年前,当地便开始布局:改良白鹅品种、将百年卤制工艺数字化、整合零散作坊为标准化生产单元。当多数县城还在追逐“网红昙花”时,荣昌已默默织就一张承接流量的网。
政府的反应堪称“教科书级操作”:事件发酵48小时内,授予林江“首席推介官”称号,奖励10万元并报销其行程费用,将个人IP与城市品牌深度绑定。这一决策如同为流量风暴装上导航仪——卤鹅相关视频播放量突破1.2亿次,生产线连夜扩容30%,文旅部门同步推出“卤鹅+非遗”主题游线。正如区域经济专家李明所言:“荣昌把一场网络狂欢,变成了撬动产业链升级的支点。”
荣昌大白鹅。荣昌区畜牧发展中心供图
产业链革命:一只鹅的“科技与狠活”
当流量退潮,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 荣昌选择以“泼天流量”为跳板,掀起一场贯穿全产业链的硬核升级。
在上游的青山绿水间,近万只“渝州白鹅”脚戴智能环,生长数据实时回传云端。重庆市畜牧科学院十年攻关,让养殖死亡率从15%骤降至3%。“过去养鹅靠经验,现在靠数据。”养殖户老刘指着手机上的监测系统笑道。
中游的百年老灶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罗德建仍守着20余味中草药沸腾的陶罐,而隔壁标准化车间里,真空锁鲜技术将保质期从7天拉长至30天。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让卤鹅从街头小吃蜕变为能飞向全球的工业艺术品。
下游的战场则转向文化赋值。随着“香海棠”区域品牌诞生,企业不再血拼价格,转而讲述千年陶器纹样、近代夏布工艺的故事。一只卤鹅的售价里,藏着非遗技艺的文化密码。技术改造后,电商复购率提升40%,证明只有让流量“长”在产业链上,热度才能转化为真金白银。
荣昌卤鹅宣传图。荣昌区畜牧发展中心供图
县域经济觉醒与突围:小城逆袭的“三把钥匙”
第一把钥匙:接得住
当重庆启动“万名网红孵化计划”时,荣昌早已构建“产业-传播-服务”闭环。从卤鹅哥到夏布匠人,政府培育的“乡土IP矩阵”证明:爆款可遇,但承接流量的产业底盘必须攥在自己手里。
第二把钥匙:扎得深
30个现代化养殖基地星罗棋布,每只鹅从孵化到出栏全程可溯源。当地打通“养殖-加工-文旅”全链条,让单一农业项目变身“会下金蛋的鹅”。这种“把根扎进泥土”的模式,摆脱了依赖外部输血的传统路径。
第三把钥匙:讲得好
在荣昌美食节,游客尝完卤鹅,还能体验夏布纺织、陶器制作,最后带着“城市记忆礼盒”离开。这种“让产品开口讲故事”的策略,让卤鹅溢价较同类高出10%。正如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立新所说:“当小城学会用文化抵御同质化,县域经济就不再是‘下沉市场’,而是‘活力增长极’。”
夜幕下的荣昌卤鹅工厂,打包机仍在高效运转。这些飞向全球的包裹里,装的不仅是麻辣鲜香,更是一套让中国小城站起来的密码——接得住流量、扎得深根基、讲得好故事。当更多县域握紧这三把钥匙,且行且思,乡村振兴的叙事终将从“昙花一现”走向“春暖花开”。(黎盛荣 田沅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