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成都的非遗,很多人首先可能想到的都是蜀锦、蜀绣。毕竟,蜀锦以其绚丽多彩、巧夺天工的图案闻名于世,蜀绣更是凭借精湛的针法和细腻的做工,成为传统工艺的瑰宝。然而,别忘了,成都是一个美食之都,这里不仅有让人垂涎欲滴的菜肴,调味品也有不少非遗技艺。在众多调味品中,相对冷门的要数温江的酱油。温江酱油,虽然不像蜀锦蜀绣那样声名远扬,但它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酿造工艺传承了数百年,每一滴酱油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和对传统的坚守。
李子柒师从温江酱油大师,传承古法酿造技艺
2019年,李子柒上传视频《一粒黄豆到一滴酱油》,向大家展示了古法酿造酱油的传统制作过程。她从播种黄豆开始,跟拍了生长、收获、蒸制、制曲、酿造、翻晒、压榨、过滤、提纯、熬煮等多道工序。最后,她还通过卤肉饭、窑鸡、腌黄瓜、白灼菜心四道菜,展示了酱油的具体运用场景,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手工酱油的独特魅力。
李子柒酿造酱油,图源:李子柒视频截图
李子柒在该视频的小作文中写道:“我用的是我们四川温江这边最传统的制曲,没有添加米曲霉,仅仅依靠空气中的天然菌种进行多菌种制曲,这是温江酱油非遗传承人冉光涛老师传授的经验。” 冉光涛是温江的酱油大师,他在制曲和晾晒等关键环节为李子柒提供了诸多专业意见,帮助她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传统技艺。说起与李子柒交流酱油酿造技艺,他表示,那是一次非常愉快的交流。看到李子柒在她的视频中呈现的这些工艺,对于这位“学生”的成果,他也给出了肯定,认为很成功。
温江滴窝油:古法酿造的传奇
温江酱油,又被称作温江滴窝油,是“温江三绝”之一。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温江酱油保宁醋,丰都出的豆腐乳”,生动地体现了温江酱油在民间的美誉。温江酱油以其体态清亮、色泽鲜亮、深红棕色、无沉淀、酱香浓郁、口感鲜美醇厚、咸甜适口等特点而闻名。
温江滴窝油的酿造历史至今已近300年,在2010年入选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据《温江县志》记载,温江酱油的酿造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选用优质的黄豆、小麦等原料,经过天然发酵,日晒夜露5至8个月,期间由人工翻酱。等酱醅发酵呈深红棕色,有部分酱汁渗出时,就装入木桶内贮存,滴出汁水,或压榨出汁水,或在缸中放入竹笼,将酱醅隔在笼外成窝状,从中用勺舀取水油,即成滴窝油。
酿造酱油中,图源:金温江
从一颗黄豆到一滴酱油,温江滴窝油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经过选料、清洗、蒸煮、制曲、发酵、滤油等十多道工序。其“春曲、夏酱、秋油”的传统工艺至今无法被机器生产取代,只能由手艺人代代相传,这种传统方式保留了酱油的纯正风味,但产量也低,因此限制了其市场扩展。在酿造过程中,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等原料在微生物分泌的酶的作用下,生成氨基酸、糖分等呈味物质,最终形成五味调和的调味品。
温江酱油传承人:冉光涛的坚守与创新
冉光涛,1980年高中毕业后便投身食品行业,进入寿安食品厂工作。1988年,他调至和盛食品厂(盛发食品有限公司),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2000年,他进入成都市温江区美味王酿造食品厂,师从夏成祥,系统学习温江滴窝油的传统酿造技艺。经过十几年的刻苦钻研和实践操作,他完整掌握了滴窝油酿造的全套技艺。
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传承人冉光涛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冉光涛不遗余力地投入大量资源。他组建了专业的运营团队,扩建了生产作坊,改善了工作环境,并持续进行产品研发和升级,不断提升滴窝油的品质。同时,他还努力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拓展销售渠道。目前,他在成都及周边地区开设了20余家线下店铺,并在淘宝开设了线上专营网店,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在冉光涛的努力下,“温江滴窝油酿造技艺”这一珍贵的传统技艺得以保存和传承,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温江滴窝油,作为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与情感。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酿造技艺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像冉光涛这样的传承人,依然坚守着这份古老的手艺,用匠心守护着每一滴酱油的品质。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温江滴窝油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份来自成都的非遗魅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