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提高网络育人能力,扎实做好互联网时代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网络思政教育作为新时代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必要性
频发的网络犯罪事件愈发凸显开展网络安全教育的紧迫性。网络安全教育立行,思政教育立心,将二者融合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促进网路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政课融合首先,能营造良好的网络空间。为应对法律的滞后性,道德教育须提前筑牢思想防线。高校通过系统性的安全教育计划,不仅要传授防范技能,更要注重培养网络道德意识。通过模拟场景训练、典型案例剖析,引导学生识别网络风险,强化行为规范,形成法律与道德的双重保障。这种教育模式既提升学生安全素养,也为网络空间治理提供源头保障。其次,能净化高校舆论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塑期,面对海量网络信息易受误导。封闭的校园环境加速负面舆情传播。而思政教育通过培养信息鉴别能力和批判思维,帮助学生建立价值坐标。通过组织网络伦理辩论、开设媒介素养课程,使学生既懂技术防护,又具政治判断力,构建校园舆论“免疫系统”。最后,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将网络安全纳入思政课程,突破传统说教模式,以真实案例为载体,在解决“如何安全用网”中渗透“为何要正确用网”的价值追问,从而培养兼具数字素养与政治定力的新时代人才。
(二)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现状
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现状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但仍存在部分问题有待解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首先,高校已建立起多维协同机制构建网络安全教育体系。高校通过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张贴警示标语、官方媒体宣传以及举办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落实网络安全教育。面对近年来该校内频繁发生的网络安全事件,高校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明确网络安全责任,逐步建立校园网络安全体系,为学生提供坚强的外部屏障和良好的校园环境。另外,高校在网络安全教育方面的投入逐渐增加,不少高校已经开始尝试将思政元素融入网络安全教学中,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使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但是,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仍存在耦合困境。当前高校的网络安全教育仍处在初期发展阶段,高校对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整体呈现出边缘化、形式化以及碎片化的特征,未能发挥应有的警醒作用。在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政课融合的进程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完善、教材缺失、专业人才缺乏、教学内容宽泛固化以及教学形式单一等多重问题,加上高校网络安全意识形态构建的复杂性和学生网络安全意识防范意识不强,缺乏对于网络安全的基本认知,使得高校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仍面临一些挑战,教学成效不理想,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难以有效提升。
(三)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经验评价
通过典型案例分析与实践总结,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已形成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福建工业大学以“信息安全意识提升及法律普及”专题报告为载体,通过公共WiFi风险分析、密码管理规范等实操指导,将网络安全技能培养与法治意识培育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皖西学院在“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期间,通过案例警示、角色扮演和课堂互动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网络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在关联,强化学生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行动自觉。
实践表明,有效的融合路径需遵循以下原则:其一,明确责任主体联动机制。高校管理层需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教学体系规划,思政教师与网络安全专业教师应协同设计教学内容,形成“理论阐释+技术支撑”的双轨模式。其二,精准定位教学结合点。在内容层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与网络安全技术原理相融合,如在数据加密技术教学中渗透“矛盾对立统一”原理;在方法层面,通过虚拟仿真、情景模拟等手段增强教学互动性,开发“网络舆情分析沙盘”等实践工具。其三,创新教学模式。突破传统单向灌输模式,构建“专题设立—议题探究—案例研讨—实践反思”的参与式教学闭环,福建工业大学通过“五步教学法”促使学生将网络安全知识内化为价值判断能力。其四,强化网络意识形态教育。针对西方网络渗透的隐蔽性,通过思政课程引导学生辩证分析网络信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网络行为规范教育,筑牢学生的价值防线。其五,突出法治教育功能。通过模拟法庭、法律案例研讨等形式,将《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法律规范融入教学,如中国政法大学“网络安全法庭”模块有效提升了学生依法应对网络风险的能力,系统的融合教育能够显著提升学生的网络安全素养,尤其在信息甄别、道德自律和法治思维等方面成效明显。
这些实践为构建中国特色网络安全教育体系提供了重要启示:通过制度设计重构课程体系,依托技术创新优化教学方法,立足价值引领巩固意识形态阵地,最终形成知识传递、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新型育人模式。
(四)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构建
将关于网络安全的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是创新思政教学模式构建过程中的核心环节,对于提升学生对网络安全重要性的认识、网络安全意识与应对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第一,修订思政课程教学大纲是推动思政课改革的关键步骤。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高校面临着巨大的网络安全风险。在教学大纲修订过程中,需结合理论与实践,设计符合学生兴趣和学习需求的教学内容,并通过专门的工作组进行科学规划和多次论证以确保教学大纲的实效性。根据教学大纲的试点与反馈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发现和解决问题,为全面推广提供经验和参考。
第二,完善网络安全教材编撰对于提升教学质量至关重要。将新时代思想融入到网络安全教材编撰工作当中,培养学生的网络主权意识和国际视野,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在内容上坚持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引入电子书、网络课程等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和互动性,并注重教材内容的时效性,及时更新,确保符合最新的网络安全技术和法律法规。
第三,通过整合思政专题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是重要手段。在网络安全法律知识教育层面,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与研讨、案例教学和模拟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形成网络安全教育专题。在网络安全风险应对和网络治理能力层面,通过推动跨学科的融合,在线资源与多媒体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与公益活动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网络安全风险应对能力,促进国家网络治理能力的提高。
第四,创新教学模式是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多元化的拓展,结合学生专业背景进行针对性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和直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生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网络安全的复杂性,还能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生动案例并形成精品案例库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明确案例设计的方向和目标,利用多元化的资源渠道进行案例收集和设计,结合教学实际需求筛选和优化案例,构建共享与协作的平台以增强案例的使用效果。通过收集和分析真实案例,结合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网络安全问题,培养实践能力和价值观。案例库的定期更新和优化,结合学生反馈,不断提升其教学价值和实用性。
(本文系2024年度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与实践项目(2024WSXJ01)阶段性研究成果,齐鹏、宫培育、赵一凡、戚明皓、丁柳文、唐风云、韩琳、董嘉昕、宋奥妮、孙茹萌、田玉宁、张晓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