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制造行业中,家电行业可以是最考验效率的行业。随着产品更新节奏加快,供应链成本压缩到极致,摩尔定律不断显现,家电产品呈现出类似于消费电子的特征。市场的反向倒逼,正在重构整个工业体系。
当AI、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家电融为一体,技术逻辑、行业生态、市场格局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家电企业之间,比拼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还包括高效创造产品的能力。如何让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低成本、更大规模地将最新的技术付诸生产?唯一的解题答案是智能制造。
在新工业时代,智能制造是标志性符号,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技术革新、设备更新来实现,而其中的抓手便是高端智能装备。
格力转型的动力,最初源自于空调制造中的“受制于人”。;2012年,格力使用的注塑机械手从日本进口,一台高达25万元,而当格力因生产线升级改造请求对方开放一个接口时,日本企业竟提出每开放一个接口加收2万元接口费的苛刻条件。
这些经历让董明珠深刻认识到,核心技术是买不来、讨不来的,唯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发展的主动权。2010年初,格力做出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策,用“掌握核心科技”取代沿用了十几年的宣传语“好空调格力造”。这不仅仅是一句宣传语的改变,更是格力转型升级的决心宣言。2012年,董明珠当选格力电器董事长后,将高端智能装备作为公司发展的重中之重,开启了从家电巨头向硬科技王国的转型之路。
格力在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更侧重于“自研、自产、自用”。自主研发之路充满艰辛,不仅要面对更加严苛的技术封锁,还需要巨大的资金和时间投入。冷板凳一坐就是好几年,其中的煎熬和风险不言而喻。但董明珠坚信,只有将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格力建立了“按需投入、不设上限”的研发投入机制。在格力,研发人员不用担心资金问题,只要研发方向正确,无论需要多少资金,公司都会全力支持。除了资金投入,格力在人才选用上也采取了“不设限制”的新举措,不拘一格用人才。针对研发人员,格力制定了与普通员工不同的创新奖励机制。2019年,格力豪掷5000万元奖励科研人员,单项目奖金最高达120万元。
在这种全员创新的氛围下,格力在智能装备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格力不仅实现了内部生产线的自动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面向外部市场,提供大型自动生产线解决方案。其产品涵盖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精密模具、智能仓储装备、智能检测装备等10多个领域的超百种规格产品。在工业机器人的四大关键零部件——控制器、驱动器、伺服电机方面,格力通过技术攻关,均实现了自主研发和生产,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
一个没有核心科技的企业是没有脊梁的企业,这是格力在发展过程中领悟到的真谛。中国制造长期被人诟病“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是软肋。中国制造业的整体跃升,首先要过的不是资金门槛,而是创新门槛。不向强大者低头,埋头苦干向技术最高处进发,格力做空调如此,做智能装备更是如此。
“做机器人的企业很多,但很多企业愿意做集成,我们一直在做的是自主研发。这条路可能会走的稍微曲折一点,但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这样基础会打牢,以后才会得到更多客户的尊重。”赢得别人的尊重,根本在于让自己变得强大。
从空调技术优势出发,转型进入智能装备新赛道,这既是格力自身发展壮大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升级浪潮中的必然选择。格力的成功转型,为中国制造业从模仿到创造、从形式学习到本质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迈向中国智造的进程中,格力走出了一条可借鉴的成功之路。
工业母机:突破封锁,塑造制造之基
工业母机,也就是机床,作为制造机器的机器,被称为“制造之基”,是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
机床的精度直接影响到加工零件的准确性和最终产品的质量,在航天航空、国防军工、汽车等精密制造行业中,高精度的机床更是至关重要。一旦机床精度出现偏差,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安全隐患,甚至导致灾难性的后果。然而,长期以来,国产机床在精度保持方面与国外高端机床存在巨大差距,国产机床精度保持往往不足一年,而国外高端机床动辄可达五年。
数控机床承载的是中国制造业的星辰大海。智能制造快速升级,对零部件的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机床的迭代与创新日益紧迫。“大型中央空调的叶轮因为加工精度的要求很高——一根头发丝的八十分之一,但中国没有这种装备,必须靠进口设备来加工。”董明珠说,要改变这个现状,必须实现自主创新。
2013年,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前身——自动化设备制造部成立,格力正式进军数控机床领域。一开始,格力的工程师们为了节省高昂的机床维修费用,深入研究国外机床的结构、电路和应用系统,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这为格力最初的数控机床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格力在数控机床领域的发展带有明显的董明珠风格——专注深耕、厚积薄发。2015年,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成立。同年,格力首台数控机床——雕刻机GA-V2310研发成功,实现了格力智能装备在数控机床领域零的突破。一年之后,董明珠放出豪言:“两年后把数控机床做到最顶级,为中国的企业服务。”
在格力智能工厂,陈列着一个又一个的小白屋,格外引人注目,它们是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它是数控机床领域的高端产品,可用于加工复杂曲面材料,被誉为“高精尖精密加工厂”、“皇冠上的明珠”。
2017年6月,格力自主研发的首台五轴联动数控机床GA—F500问世,重复定位精度达到5微米,成功应用于格力空调叶轮及风叶的生产加工,从此摆脱了对外资品牌的依赖。此后,格力数控机床的精度一路升级,从5微米升级到2微米再到1微米,一次次突破技术极限。
董明珠对格力数控机床技术充满信心,这份底气源自于格力在核心部件上的自主研发能力。一台价值百万的高端数控机床,直线电机、伺服驱动器、数控系统和电主轴四大部件是核心,约占总成本的40%。
格力直制的直线电机,速度快、精度高,加工效率是传统机床两倍以上;自主研发的低齿槽转矩与转矩脉动系统设计技术,可与业界一流企业媲美;格力自制的电主轴转速高达每分钟2.4万转至4万转,性能指标与国际品牌相当。更值得一提的是,格力的电主轴集电机、机械、传感器为一体,80种零部件,装配后的精度仅1微米,已突破现有设备的极限。
如今,格力数控机床凭借卓越的品质和性能,成功打入北美、欧洲高端市场,外供比例达75%以上,其中新能源车零部件加工设备已经占到数控机床产量的70%。
格力用实际行动证明,高端核心技术无法靠金钱购买,也无法通过市场交换获得,唯有依靠自主创新,一步一个脚印探索,才能实现技术的突破,才能让制造强国梦照进现实。在数控机床上的技术突破,为格力电器打开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一个全球化的工业制造集团露出峥嵘。
机器人:从布局到引领,探索无限可能
在今年春晚上,扭秧歌的机器人引发了全民热议,人们的关注焦点也投向机器人产业。事实上,这个热火朝天的赛道,格力早就深入布局。
当德国大声喊出“工业4.0”时,那些具有先见之明的中国企业已开始行动,格力就是典型的代表。2013年,格力正式开启了工业机器人自研的征程。同年,格力首款6轴工业机器人、首款AGV、首款数控五轴机械手成功研发,迈出了在机器人领域的坚实一步。
经过十余年的自主研发,格力已攻克了工业机器人驱动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部件技术,实现1kg-600kg负载的全系列机器人产品覆盖,能够满足不同工业场景的额需求。
在格力的智能装备工厂里,工业机器人取代了传统人工,高效、精准、安全地完成各项生产程序。过去,生产的零部件需要人工取出,不仅耗时耗力,还存在较大的安全风险;如今,格力工业机器人承担了这一工作,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产品质量也更加稳定。
格力在提升自身制造水平的同时,还积极将机器人业务向外部拓展,形成智能制造、机器人产业共同发展的新局面。面向高端制造业,格力推出了一系列的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针对锂电池和光伏产业,格力推出了GR35、GR50E及GRS20等一系列工业机器人;为配合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推出了GR200工业机器人及GRX5协作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的身影,总是出现在空调叶片的打磨、汽车工业的焊接、光伏材料的铆接之中,提供的是速度与效率;而消费机器人的身影,则往往与翻跟头、跳舞、奔跑以及趣味对话联系在一起,提供的是满满的情绪价值。两者看似并无关联,但实则是并蒂莲上开出的两朵花。
经过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家电行业已进入成熟期,智能化成为塑造重塑家电产业的关键契机。然而一直以来,智能技术在家电领域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大多数家电产品停留在“被动智能”阶段。随着大模型在语言分析、逻辑推演、视觉感知等领域的不断升级迭代,家电智能化有望借助AI实现从“被动智能”向“主动智能”的跃升,而智能家电极有可能演变成具有学习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家居机器人。
相较于专门的机器人公司,格力具有庞大的用户基础,能够更深入地洞察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不断验证产品与需求,格力有能力迭代出精准可靠的家居机器人产品。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人们对家居机器人的需求将逐渐接近于传统家电的需求,扫地机器人的普及便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随着硬件成本不断降低,当家居机器人和家电相当时,必然会走向千家万户,迎来爆发式增长,这无疑为家电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家电行业的头部企业,格力服务着全球亿万家庭,拥有丰富的应用场景,掌握机器人核心技术。
在上一波工业机器人浪潮中,格力做到了行业领先。在家电行业大变局时代,掌握核心科技的格力,有望将传统的家电产品与先进的机器人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全新物种,引领下一个时代浪潮。
过去的五十年,外资品牌吃尽技术红利,形成了路径依赖,部分技术甚至几十年都未曾更新。经过数十年的筚路蓝缕,以格力为代表的中国制造业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具备了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实力,打破了外资品牌的垄断地位。
从家电巨头到硬科技王国的转型,格力在高端装备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成功,更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它告诉我们,在面对技术封锁时,只要勇于探索的精神、持续创新投入和无比坚定的决心,就能够掌握核心科技,获得发展主动权。
如今,DeepSeek的诞生,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一条新的向上攀登之路。站在同一AI起跑线,中国制造业迎来了历史性突破的绝佳时机。中国的企业家不仅有敢为天下先的魄力,更有不到黄河心不死的韧性。中国新能源的弯道超车,AI大模型的逆袭突围,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不妨想象一下,当格力智能装备插上AI的翅膀,它将引领中国工业的星舰驶向哪片星辰大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