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手端着枸杞红枣茶,一手拿着一个泛黄的手抄本,里面记录着他几十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为了让台下居民都能听清,这位花甲老人挺直身板,声若洪钟地用带着乡音的普通话讲解:“食养就是顺天应人,春天养肝多吃绿,秋天润肺多喝白……”这位老人叫汤敏,从下乡知青到军旅卫生员,从医院骨干到健康传播者,他用一生践行着“把健康送到百姓家门口”的诺言。而今,这位目光如炬的老党员,仍在健康教育的道路上默默耕耘,成为无数人心中的“健康灯塔”。
一、拎着布包走街巷
四年前的一个夏天,清晨七点,汤敏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把自制的“健康小黑板”挂在小区里的健身器材上。晨练的老邻居们围过来,看他用粉笔写下今天的主题:“三伏天怎么吃姜——早吃补,晚吃毒”。
“老汤,我孙子总熬夜打游戏咋办?”隔壁单元的张阿姨,刚从早市回来,不顾手里拎着的油条,挤进人群向汤敏发出提问。汤敏从布包里掏出一把晒干的菊花:“让孩子睡前用这个泡脚,水别太烫,出点汗就好。”转头又叮嘱刚买菜回来的王大爷:“您这芹菜叶可别扔,焯水凉拌能降压!”
这样的场景,汤敏坚持了二十多年。他的“办公室”在菜市场、在公园长椅、在小区门卫室,帆布包里永远装着三样宝:磨出毛边的笔记本、装着食药材的玻璃罐、印着穴位图的环保袋。
二、“土办法”里有真章
“我哪是什么专家,不过是把几十年总结的经验分享给大家。”汤敏常把这话挂在嘴边。在部队时,他发现战士们的鞋垫总被汗浸得发臭,就用煮过艾草的水教大家泡脚;转业到医院,看见产妇喝油腻的催奶汤,他就教家属用鲫鱼豆腐汤替代,并在住院部小黑板上写食谱。
在一场场健康讲座里,他不用PPT,反而从家搬来高压锅现场演示:“绿豆汤大火煮10分钟解暑,小火熬1小时就成了解毒药。”台下大妈们戴着老花镜记笔记,笑着说:“比电视养生节目实在!”
新冠疫情期间,他教居家老人用矿泉水瓶装黄豆练握力,拿晾衣杆顶着天花板做拉伸。他研究出阳台健身法,帮助每一位无法出行的百姓,与大自然交换自然之气,实现天人合一的养生宝典。他还通过“竖着刮顺经络,横着刮伤气血”的口诀,教会大家在家刮痧的正确方式。
三、较真儿的“老顽固”
1977年,汤敏响应号召下乡插队。在生产队,他第一次见识到村民的“健康困境”:产妇用锈剪刀断脐带,孩子高烧靠“喊魂”,关节炎用热锅灰敷……“老乡不是不想治病,是没地方学科学。”他白天劳动,晚上借着月光学习针灸和草药。劳动之余给大家看病,缺药材,就带村民上山采野菊花、蒲公英,从此被老乡称作“小汤郎中”。这段经历在汤敏心里埋下种子:“治病救人是医者的本分,但防病于未然,才是真正的功德。”
1979年,汤敏参军入伍,在部队期间,他创新设计的“战地饮食三色法”——红色紧急补给、黄色能量补充、绿色日常养护,让战友们肠胃炎发病率下降70%。1983年转业到地方医院后,汤敏发现门诊永远人满为患,内心感慨,“老百姓宁愿排队两小时打点滴,也不愿花十分钟学养生。”他毅然从临床转向健康教育,在院领导不解的目光中,扛着血压计和宣传册走进街道工厂。“有人笑我是‘不务正业’,但看到年轻人不再请病假,看到老年人不再去医院,我就知道这条路走对了。”
三年前,他结缘北京中科神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食养甄选》栏目,利用大数据加粉丝流量来传播传统文化、传播健康知识、养生理念和养生方法等。。二者相互结合,可谓恰逢其时。虽然奔波几十载已成养生界佳话,但一个人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如何把专业知识变成科普知识,把实践经验更广泛的分享出去,把成熟成果更全面的传承下去,是他最经常思考的问题。节目中,汤敏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化讲解,为大健康行业从业者赋能,让健康行业从业者成为健康文化的传播者,让每一个家庭都得到健康。
四、传承就在烟火里
汤敏有个“百宝箱”,箱子里不是奖状,也不是高级聘书,而是全国的家人们送来的“谢礼”:张阿姨糖尿病好转后送的麦冬,李阿姨类风湿痊愈后亲手织的围巾,还有一张泛黄的纸——社区幼儿园小朋友画的“汤爷爷养生口诀”,歪歪扭扭写着:“饭吃七分饱,走路要带笑”。还有一封封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信件,这些信件他整整积攒了40年。
而最让他得意的是“徒弟”遍布全国,理发店的吴师傅学会经络推拿后,客人边剪头发边咨询颈椎保养;快递站的小哥被他教会了面诊,现在送件时总捎带提醒独居老人注意身体情况。卖菜的大姐在跟着他学会三高知识后,总是提醒顾客,要测量好血压,要主动去医院抽血检查。
记者手札
暮色渐沉,汤敏结束直播回家路。路过水果摊,老板塞给他两个梨:“您上次教的冰糖炖梨,我家小子咳嗽好多了!”他摆摆手,悄悄把梨放进独居李奶奶的窗台。路灯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那些他走过的街巷,牵挂过的人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