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从伏牛山到波罗的海,酵素的东方征程启航
2025年3月15日,一列满载300吨恒利康酵素的中欧班列从河南南召启程,穿越亚欧大陆,直达欧洲腹地。这不仅是中国酵素行业规模化出口的初次尝试,更是二十载科研砥砺前行、产业扶贫实践以及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东方智慧结晶,其背后的故事,远比这趟运输之旅更加波澜壮阔。
一、科研突围:从辛夷制药到黄金酸度的逆袭
辛夷制药与酵素
2005年,退伍军人李恒回到南召,面对满山的辛夷树和农民的困境,与技术专家蔡英杰及团队携手合作。他们从辛夷中提取抗哮喘成分,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哮喘新药,为企业发展筑牢根基。但单一药品难以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2010年,团队将目光聚焦于酵素领域,利用160余种本土果蔬、中草药,开启了一场生物发酵革命。
720天的菌种密码
在恒利康的现代化发酵车间,数万个体积庞大的发酵罐整齐排列。罐内,160种蔬果、中草药与数十种益生菌共生720天,经历四季温度的变化,最终形成pH值3。8的黄金酸度。这一指标成为突破欧盟207项检测的关键。研发总监林君颖博士回忆,酸度哪怕仅有0。1的细微波动都可能导致产品被拒之门外,技术团队历经上千次反复实验,才成功攻克这一技术难关,2013年11月,技术总监陈振国博士为实现益生菌在酵素内持久非冷链保持活性,连续多日紧盯实验数据、全力突破技术瓶颈,最终因过度劳累晕倒在中试车间,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正是凭借这种不懈努力,恒利康将亚洲酵素发酵技术推进至第五代,截至稿件发布时,仍在该领域保持显著领先优势。
菌种库与细胞库构建科技高地
恒利康建立了专业的菌种资源库,存储样本数量达20万份,并设立了b+A的干细胞库,计划存储了300万份细胞样本。同时,与国内外十几所高校及行业领军专家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将东方发酵智慧与西方分子生物学深度融合。德国生物学家闫欣博士对此表示惊叹,对此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典范。
二、乡村振兴:从贫困县到酵素之都的华丽转身
订单农业激活产业发展
南召县曾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农民种植的辛夷常因市场原因而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在国家全面脱贫攻坚的号召下,恒利康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免费为农户发放桃子、辛夷、洋姜等种苗和种子,并签订保护价收购合同,带动全县种植辛夷、洋姜等经济作物超20万亩。该模式已惠及10万农户,户均增收超万元,助力南召县实现全面脱贫,并稳步迈向乡村振兴之路。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国际可持续发展领域权威专家莫汗·穆纳辛格(Mohan Munasinghe)在考察恒利康时,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南召模式”给予高度赞扬,称其融合循环经济、生态农业、儿童可持续发展教育及国际合作等多维度实践,是县域经济绿色转型的优秀范例。
产业链上的党建引领作用
2020年,南召县成立酵素产业联合党委,整合政府、高校、企业多方资源,有效解决土地审批、技术攻关等发展难题。项目党小组推动二期项目快速实施,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
从扶贫车间到国际化工厂的蜕变
恒利康在南召县的云阳、小店、皇后等乡镇建设原料基地,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并打造中国酵素康养小镇,融合5A级旅游、药林康养,爱国主义教育,带动3000人就业。曾经的贫困户如今在家门口的包装线上工作,实现了就业与照顾家庭的双重目标。
三、远征欧洲:挑战极限的商业壮举
突破欧盟严苛标准壁垒
欧洲市场对天然健康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但准入标准极为严格。恒利康首批送检样品因菌群活性未达标被退回。技术团队昼夜奋战,最终通过常温活态储存技术让益生菌存活率超99%,并引入溯源系统,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路透明,成功突破欧盟207项检测。
健康丝路上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欧洲贸易代表起初对中国酵素持怀疑态度。恒利康多次邀请其参观南召种植基地与实验室,用数据赢得了挑剔的欧洲客户。
中欧班列上的东方健康理念
首批发货前夕,物流合作方因运力紧张。联合党委紧急协调铁路部门,开辟绿色通道,确保专列如期启程。此次出口不仅是产品的输出,更是中国乡村振兴成果的生动展示。
终章:未来已来,健康丝路连接全球
恒利康计划未来三年内覆盖欧洲多国,并在柏林设立研发中心,推动酵素与生物的跨界研究。李恒的愿景是让东方的辛夷花香飘进欧洲家庭,让伏牛山的菌种库成为世界健康产业的诺亚方舟。这场远征背后,是中国县域经济的蜕变、科研人的坚守以及乡村振兴与全球化浪潮的激荡共鸣。一瓶小小的酵素,承载的不仅是健康理念,更是一个时代发展的生动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