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迈进腊月的门槛,我的耳边便会响起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眼前便晃动着年的影子,身前身后飘荡着年的馨香。
儿时,从腊八那天开始,就数着日子盼望着过年。从这天开始,母亲便用一年挣工分赚来的钱,算计着置办年货,给家里人添新衣。
那时候,家里的条件不好,大人和小孩只有在过年时才会有新衣服穿。母亲拿着积攒来的布票,到供销社买回来布料和针线,经过量体、画样、裁剪三道工序,再经过三到四天的手工缝制,一家人过年的新衣服就大功告成。夹克式的蓝平布上衣配上直筒裤的劳动布裤子,成为我心中最美的服饰。
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最为诱人的莫过于放鞭炮和吃肉这两件事。腊八节过后,我和弟弟轮流央求着父亲能给我们多买点鞭炮,父亲抵不过我们的轮番纠缠,咬着牙从置办年货省下的钱,给我们买来了几串小挂鞭,我将其中一串小挂鞭拆分给弟弟,拉着妹妹在院子里时不时的点燃炮捻子,随着“砰”的一声炸响,吓得妹妹捂着耳朵找父亲告状。到了腊月二十六那天,是家里煮年肉的日子,母亲将买回来的带骨头的肉放进大铁锅里煮,待肉熟时分,便将切好的白萝卜块放进锅中一起煮,随着肉香飘出屋外,我和弟弟、妹妹在院子里一次次地咽着口水,一次次在嬉闹中不时去厨房添柴,只想能啃一块没有多少肉的大骨头后,用舌头口舔去嘴边的油渍。
如今,在临近春节的几天里,主要街道两旁的电线杆上挂起了一串串大红灯,路灯杆间挂着用尼龙绳穿起来的各种色的小三角旗,在微风的吹拂下,发出华啦啦的声响;街心花坛里、广场空地上,摆放着造型各异的吉详物,煞是喜庆。
商场是最为热闹的地方,各大商超使出浑身解数打起了促销的广告牌,各种打折降价的广告语不绝于耳,特别是在服装柜台旁,售货小姐的嘴巴就像抹了蜂蜜似的,哥哥姐姐、美女帅哥使劲地叫着,听着叫人心里舒坦,她们不厌其频地为你介绍着一款又一款适合你的服饰,跑前跑后地为你提提肩垫,拉拉裤脚,直到你心甘情愿地掏出口袋里白花花的银子,方肯罢休。不一会儿,一群男女手里提着大包小包,兴高采烈地走出商场。
菜市场里,小贩们的叫卖声、吆喝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油白菜、菠菜、萝卜以及各种反季的蔬菜,时刻等着人们去挑选,期待着人们将它们带回家。我在人群中不断地找寻,找寻那些忙碌后的幸福而充实的目光,找寻在这个年味飘香的岁末点燃炙热的激情,也找寻着生命中最真实地味道,体味着真实而又平淡的生活。
小区里人头攒动,市书协的书法家们在路两旁摆起了长条桌,一张张红纸铺开而来,宛如冬日里的一抹亮色,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和喜庆。书法家老师们挥毫泼墨,笔走龙蛇,每一笔一划都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他们的身影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坚毅,笔下的字迹如飞龙舞凤,宛若在宣纸上留下了一个个灵动的音符。一位熟知的书法家老师看到我,将手中的笔递给我,我接过毛笔,在众人异样的目光中,书写着不同字体的“福”字,在蘸墨与书写的瞬间,感悟着一个充满墨香的年味。
当目光触及每一处街景、每一张笑脸、每一个忙碌的身影时,总是能感觉到飘香的年味。那些从岁月深处流露出来的富足是年的丰满,那一张张的笑脸是人们对年最好的期盼,那些从时光中打磨出来的安静和恬淡,是年最美的心想事成,那些在红色映照下的红红火火,是年的喜悦和富足。
在点点滴滴中品味着年,让我感知,年味,其实就是萦绕在心头的乡愁、浸润在舌尖的美味、洋溢在脸上的幸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