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秘密保护概述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相应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主要涉及技术研发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生产工艺、产品配方、软件算法等技术信息。
商业秘密是科研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工作秘密。工作秘密范围更广,是在公务活动和内部管理中产生的,在一定时间内不宜对外公开的事项,例如包括人事任免的初步方案、内部财务数据、未公布的政策调整信息等。商业秘密侧重于技术领域的知识、技能、诀窍等;工作秘密包含行政事务、人事、财务等非技术方面的信息,主要为了维持单位内部的秩序稳定和有效管理。
二、必要性分析
(一)国际竞争态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各国科研机构都在全力保护自身的核心技术成果,以维持在国际舞台上的竞争力。随着中国在计量科学领域逐渐崭露头角,中国计量领域的技术成果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一些发达国家可能会通过各种手段试图获取中国计量先进商业秘密,用于提升其自身计量水平或阻碍中国计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某些关键计量标准的研发上,一旦商业秘密泄露,国外势力可能会抢先将相关技术应用于国际贸易、高端制造等领域的计量规范制定中,阻碍中国在国际计量话语权争夺,影响国家战略利益的实现。
保护商业秘密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国的科研单位通常会制定详细的保密政策,确定商业秘密的范围,包括技术研发中的未公开技术方案、实验数据、工艺流程等,并根据其重要程度划分不同密级,实施差异化保护。
以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为例,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包括合作评估与背景审查,例如2022 财年拒绝了某中国研究所校准科学工具的请求;采用物理安全防护,如限制对存放商业秘密信息的区域的访问,仅允许授权人员进入,确保商业秘密的存储安全;信息加密与访问控制以用户访问监控与限制软件等数字化措施,保护以数字形式存储的商业秘密;人员管理与协议约束,通过签订保密协议、竞业限制协议等法律文件,明确相关人员的保密义务和责任,防止内部人员泄露商业秘密;科研管理与标识分类,在科研项目各环节,对商业秘密进行标识和分类管理,明确不同级别人员的知悉范围,并要求科研人员及时对实验数据、研究成果等进行保密处理。同时,持续开展保密培训教育,增强人员保密意识。
(二)产业升级发展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对计量技术的精准性和先进性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中国计量领域的商业秘密承担着为众多产业提供计量技术支撑的重任,旨在解决产业计量难题、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助力企业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若商业秘密得不到有效保护,不仅会影响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还会阻碍国家整体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难以满足国内高质量发展对计量技术的迫切需求。
(三)科技强国建设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计量科学作为基础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整个科技体系的构建和运行起着基础性、保障性作用。中国计量领域的商业秘密是实现我国计量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资产。只有加强商业秘密保护,才能确保我国在计量领域的创新成果不被窃取或滥用,为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前沿技术创新等方面提供可靠的计量技术保障,打破国外在部分计量高端技术上的垄断,使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目标。
(四)自身科研管理
保护商业秘密有利于规范科研流程。在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从项目的构思、立项、实验研究到成果总结等各个环节,都涉及大量商业秘密信息的产生与流转。在项目立项阶段就要求对可能产生的商业秘密进行预估与申报,,在实验数据记录、分析以及成果汇报等环节,明确的商业秘密保护要求能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与保密性,提高科研管理的精细化程度。
保护商业秘密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对不同保密级别的商业秘密研发项目,可依据其重要性、潜在影响力等要素合理分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例如,对于涉及核心商业秘密且对国家计量战略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和顶尖科研人才配备,确保项目顺利推进,提升科研管理的效益。
保护商业秘密有利于防范各类风险。通过严格的权限管理系统,明确研究人员对商业秘密信息的访问级别与操作权限,防止因内部人员的误操作、违规操作甚至恶意窃取而导致商业秘密泄露。在成果转化过程中,明确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与方式,便于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与转化模式,实现科研管理从研发到应用的全链条优化。
三、可行性分析
(一)政策法规支持
我国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及知识产权保护,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等,为商业秘密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对服务中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合作转化时,合作方应保守商业秘密;企业、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可与相关人员签保密协议。在政策层面:长沙等地出台的相关政策,要求市场监管部门指导经营主体建立商业秘密保护机制,鼓励科研机构等建立健全商业秘密管理制度。深圳发布《科研机构商业秘密保护管理规范》,明确了科研机构应坚持“管理部门指导监督、自主管理、依规保护”原则,最高管理者为第一责任人,需将保护管理纳入整体规划,制定方针目标,构建管理体系并融入经营活动 ,还需从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宣传培训、资产保护、检查改进、应急维权等方面落实具体措施.
(二)技术手段保障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种先进的技术手段可用于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在数据存储方面,可采用高强度的加密算法对商业秘密数据进行加密存储,确保数据在存储介质上的安全性。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利用虚拟专用网络(VPN)、安全套接层协议(SSL)等技术手段保障数据传输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在访问控制上,通过身份认证、权限管理系统等对内部人员和外部合作伙伴的访问进行严格限制,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访问特定级别的商业秘密信息。此外,还可以部署数据防泄漏(DLP)系统,实时监测和阻止敏感数据的非法外传,从技术层面有效降低了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
(三)内部管理基础
中国计量领域已在长期的科研管理实践中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在科研项目管理方面,对项目的申报、审批、执行、验收等环节都有明确的规范要求,为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在科研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嵌入提供便利条件。例如,在项目立项时,可以同步开展商业秘密风险评估和保护计划制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能够按照既定的管理流程对商业秘密信息进行标识、存储、使用和传输;在人员管理、设备管理、档案管理等方面,对这些现有管理制度和流程进行适当的补充和完善,即可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商业秘密保护管理体系,促进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王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