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9日,在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的病房里,一位老人正坐着静静等待着手术。
与此同时,4楼手术间中,白内障科副主任医师杨月正和往常一样,静静准备着手术。
而这天又有些特殊,因为今天这一批手术的患者中,有一位,是自己的父亲。
3年前,在同样的场景下,杨月医生亲手为自己的母亲驱散了眼前的阴霾;1年前,又亲自为婆婆做了白内障手术;如今,她再次站在手术台前,只为给父亲带来光明。这份重任,既是对自己医术的严峻考验,也是她作为女儿对亲情的深沉诠释。
自信与笃定
爱要让父母看得见
2021年,在母亲做白内障手术之际,父亲感觉眼睛视力下降,做完检查后被查出患上白内障,但他觉得自己还能看清,坚持不做白内障手术。近半年来,视力下降越发明显,连看电视上的新闻都吃力,看东西还重影。
经过杨月医生详细的眼科检查,父亲被确诊为白内障中期,左眼视力只有0。3,急需手术治疗。
(杨月给父亲做检查)
面对父亲的情况,杨月医生立即就给老人家办理了入院手续,决定亲自给父亲手术。
当问到这台手术有何不同时,杨月医生袒露了自己的真实的想法:“这跟平时任何一台手术一样,没什么区别,因为我们对待每一位患者都会和自己的亲人一样”。这份淡定和自信,既源于她对自己医术的信赖,也源于她对亲情的深厚感情。
手术日当天,经过短短15分钟左右,杨月医生成功为父亲开展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完成后,护士为俩父女拍下了合影,而这一幕,再次成为了杨月医生职业生涯中最为珍贵的回忆之一。
术后,父亲的视力得到了显著改善,远中近视力均达到1.0,他再次清晰地看到了这个世界。杨月医生说:“能为自己的家人带来光明,也是我作为眼科医生的意义之一”。
冲破荆棘
双重角色的平衡与坚守
作为成都东区爱尔眼科医院白内障科唯一一位女性副主任医师,杨月的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她从小在医生家庭长大,耳濡目染之下,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岁那年,她怀揣着梦想,踏入了重庆医科大学的大门,开始了她的医学之旅。多年的学习和实践,让她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学知识,更磨炼出了高超的手术技能。2019年,杨月作为紧缺人才获得了“成华英才”称号,在她的履历上又增添了光鲜的一笔。如今,她已经是白内障科领域的佼佼者,是患者眼中的仁心医者。
(杨月参加全国精准性白内障学术大会)
在白内障科室,她对待每一位患者都如同亲人一般,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疑虑,用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为他们解决病痛。
科室里来来往往的患者都对杨月医生印象深刻,总是对她赞不绝口。她的仁心仁术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尊重,也让她在医学领域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
(杨月收到患者的锦旗)
然而,在杨月的心中,她不仅是医生,更是女儿。她深知,自己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家人的支持和信任。尤其是她的父母,他们一直默默地支持着她的梦想和事业。虽然因为工作的原因,她无法常伴父母左右,但他们的爱和期望,却是她前进道路上最坚实的力量。 杨爸爸年轻时曾是一名军人,退伍后成为警察。在杨月眼里,父亲是典型的“中国式父亲”,他的爱如同山一般厚重而深沉。父亲常常严厉而沉默寡言,从小与父亲聚少离多,总是用最硬的方式表达着最深沉的爱。而她的母亲,则是一位温柔贤淑的女性,她的爱如同水一般细腻而温暖。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塑造了杨月坚韧不拔、温柔善良的性格。
在杨月医生身上,我们看到了医者和女儿两种角色的完美融合。她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带来希望和光明,同时也用自己的爱和责任守护着家人的健康。这种双重角色的平衡与坚守,让她在医学和家庭两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