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高傲的飞翔。”人如其名,如海燕般不畏艰难的飞航巾帼,就是8359所发射技术研究室主任党海燕。
2007年3月,博士毕业的党海燕怀揣航天梦想入职8359所发射技术研究室,开启了自己的航天之路。她始终奋斗在科研一线,曾获国防科工局“探月工程三期关键技术攻关和方案研制优秀个人”、集团公司“科技进步特等奖”、三院劳动模范等多项成果和荣誉。
拓发射领域 争做预研创新“领头雁”
随着技术的发展,产品尺寸越来越大,截面越来越复杂,给发射任务不断带来新的挑战。既要给发射箱“瘦身”,又要满足大型复杂截面发射需求,这成为挡在党海燕面前难以逾越的两座大山。
为填补技术空白,她带领团队大量查阅国内外资料,认真梳理发射需求、综合对比多种发射方式优缺点和适应性,她将发射过程像“慢镜头”一样分解,“一帧一帧”的反复研究比对,一项一项的仿真分析验证,量的积累终于迎来了质的飞跃,几个月后,党海燕提出的新型发射方案取得闭合,交出满意的答卷。
然而,新方案并没有如预想那般获得业内专家的认可,“减重超50%,石头房子变成木头房子,还要吹不倒,烧不破,开什么玩笑,这绝对不可能!”面对层层质疑,党海燕坚信自己是对的,她顶住压力,挑起重任,认真分析发射过程各阶段可能遇到的风险、极限条件,以准确的数字化模型和严谨的仿真数据消除了专家的顾虑。
随后多次的试验成功,印证了党海燕的坚持是对的。从质疑到肯定,无数心血汗水终于收获成功。
和时间赛跑勇做嫦娥探月“追梦人”
2020年12月3日,嫦娥五号上升器在月面点火起飞,让“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浪漫,终于化成“上至九天可揽月”的壮举,这次月面点火成功实现我国地外天体起飞“零”的突破。
那是某个寻常周五的晚上,当时已经身怀六甲的党海燕突然接到本部单位的通知,“现有一项紧急任务,须编写探月工程三期关键技术项目指南”。从发射技术到探月工程,从地面环境到月面真空,这其间的跨度到底有多大?她在心中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面对这项艰巨而又重大的项目任务,面对手中寥寥无几的资料,她倍感压力,可时间不等人,仅1个周末的时间,她认真翻阅技术清单,一项一项的分类梳理,终于在174个项目中找到了基于月面稳定起飞的某项技术这个突破口。她大胆创新研究思路,充分论证可行方案,提前开展仿真计算,成功获得了项目立项。
4个月、150种工况计算、近万个仿真数据对比研究、近百项数据的变化规律分析……最终形成了300余页的仿真研究报告,她和项目组成员终于跑赢了时间、突破了瓶颈,击退了重重阻碍。
在竞标评审会上获得了在场诸多院士专家的高度认可。最终她所设计的方案从多家竞标单位中脱颖而出。当总体单位在论证嫦娥七号飞跃器起飞时,她又再次挂帅,带领团队踏上了新的筑梦之旅。
转型升级 敢做吃螃蟹“第一人”
实现发射箱低成本、轻量化、快成型是身为技术负责人的党海燕心底不懈的追求。一次出差途中,宽敞的高铁车厢让她眼前一亮,“如此宽大的高铁车厢可以一次成型,我们的发射箱为什么不可以?”这个偶然的灵感闪现,为探索低成本敏捷制造打开了一扇窗,也让党海燕成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开始着手上网搜集各种资料,率先牵头开展攻关,腼腆的她为了与相关民用厂家取得联系,在网上查阅厂家信息,直接打电话过去,联系安排调研事宜,在调研多家厂家后,她大胆在成熟民用技术基础上借鉴创新,拓展出适合箱体加工的快速成型方案,新方案应用后,原先一个箱体需要焊接几百道,现在只需要焊接十二道,产品零件数也从几百件降到几十件。成本降低一半、效率提高一倍,为后续低成本敏捷制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几年间,党海燕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甘于奉献,用科学务实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出色完成了一项又一项任务。以开拓创新助力航天梦,以巾帼之姿建功新时代。她就是党海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