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传媒行业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领域的综合性工作,是一个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创意产业借助出版物作为载体实现传递知识、传承文化,通过出版单位运营实现经济收益,所以同时具有创造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的双重功能,对国家经济与社会活动承担的作用极其重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
出版传媒业是信息密集型的重要文化产业,同时还是信息产业的前沿产业。近些年,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移动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飞速发展,以维基百科、谷歌、苹果、亚马逊等为代表的行业巨头和新媒体公司,借助其先进信息技术的强大力量、超前的商业模式建立起新的垄断定位,出版传媒行业的行业标准和门槛进一步拉高。
全球出版业竞争日渐白炽化,国际出版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是出版格局依然是美欧占主导地位,但国内出版业发展迅猛,逐步缩短了与欧美图书市场的差距。
二是传统出版发展萎靡,业务结构正在更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传统出版产品减产、滞销,进出口实物贸易增长停滞,市场正不断被数字出版物蚕食。
三是传统出版企业正在加速新技术应用创新,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提高自身数字出版业务水平,加速数字出版融合转型。谷歌、苹果等高科技公司依靠其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深入数字出版业务,建立其自身数字出版的新技术与标准垄断,加强与拥有大量内容资源的传统出版企业合作开发与发展。
中国出版行业近十几年来发展迅速,出版规模日益扩大,不断缩短与欧美国家的差距,中国正处于传统出版与数字化出版相互结合、相互交叉和相互促进的转型融合期。
传统出版物的出版能力日渐增强。自2009 年7 月始,文化产业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性产业,监管部门不断出台政策进行扶持,出版传媒业得以飞速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出版社586家,其中,中央级出版社219家,地方出版社367家。2020年全国共出版图书、期刊、报纸定价总金额2763.68亿元。其中,出版图书2185.33亿元,占79.07%;期刊211.92亿元,占7.67%;报纸366.43亿元,占13.26%;另外录音制品12194.67万盒(张);录像制品5320.34万盒(张);电子出版物25270.74万张。
随着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数字出版在规模上迅速发展,2001年我国电子书的种类只有1000多种,至今已经达到数十万种,产业收入也突破了1000亿元,同时,一大批通信与网络技术企业,如中国移动、中文在线、北大方正、盛大文学等也在加速渗透出版领域。一方面是网络技术与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促使思想精神的表达方式、知识产品的生产方式和信息数据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改变,崭新的信息产品消费习惯与知识产品阅读习惯不断更新,对精神文化产品的个性化、多元化满足要求日渐增强;另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新媒体、新兴数字出版等新型出版方式冲破了传统出版和网络、电子、电信等行业之间的壁垒,延伸的价值链在各行业完成融合。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知识供给者与受众之间的地位、重置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不断颠覆出版概念本身、创新传统出版业务类型,以纸质图书为代表的传统出版价值链日渐失去了竞争的优势,传统出版单位在创新不断的出版价值链中的话语权、主导权日见削弱。能否快速、及时适应,以及如何适应环境的巨大变化,融合出版成为传统出版单位良性发展的必由之路。
融合出版是一场重大且非同凡响的深刻变革。文化出版单位面对的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而应该是融合发展,形成此长彼长的态势。融合发展既为中国各家出版单位深化发展提供了弯道超车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必须解决如何打造新型主流出版的时代命题。
转型之痛
从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到现在将近一千年的时间里,技术进步推动了出版效率的提高,让出版向着个性化、轻量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自2006年“数字出版”第一次写入国家级五年规划,数字化便成为出版业发展趋势绕不过去的话题,数字化作为融合发展的最终形态,决定了融合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出版业如何融合发展、如何在融合发展中实现稳定的盈利,一直是行业孜孜以求的问题。融合出版是一条复杂而漫长之路,但又是一条不得不走之路,我们再来看看国内出版传媒行业企业的转型难点:
1、产品形态多样,需要灵活生产
文化产品形态多种多样,各种文化产品的生产流程、生产工艺等千差万别,需要灵活处理与控制物料管理方面的BOM体系,需要不同常规的市场营销体系和极精细的财务核算管理体系。
2、质量要求高,需要严格管理
文化传媒产品重在传递消息、传播信息、传授知识、传承文化,在产品生产质量方面必须符合对应国家出台的《出版物质量管理条例》要求,对文化传媒产品的内容、业务管理流程、编审人员资质等方面做出一定强制性要求。
3、行政管理严,需要进行经营生产审批
传媒出版物由对应的政府部门统一审批分配实名出版标准编码。国家对此相比于其他商品管理更严格、更复杂,不仅对文化传媒企业的设立要求高,而且文化产品除了与一般商品受各级工商管理部门、税务部门管理外,还要受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分级设立文化管理部门、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以及文化传媒企业设立的上级部门管理。国家对文化传媒产品设立年检制度,提前申请制度等,这些都极大影响出版企业市场适应性。
4、时效性要求高
大多数传媒出版物对时效性都有要求,传媒出版物价值与时效的反向关联性很强,越快生产出合格的传媒出版物价值越大,出版企业的敏捷生产能力提出挑战。
5、“版权”防盗难
现代出版传媒产品的复制生产条件要求很低,尤其在当前的市场对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还不完善的状况下,很难保护好自身传媒产品权益,雷同出版传媒产品大量涌现,损害了整个市场对出版传媒产品的创新意愿。
6、对信息技术发展反应不够敏感、企业数智化水平较低。
随着近些年高新技的裂变式发展,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调整和舆论生态的重大变化,新兴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已经成为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出版企业以满足传统出版为主得信息化系统,无法适应行业融合发展得要求,急需进行传统信息化系统得数智化升级方可支撑不断在产品、终端、渠道等生产经营方面加强纸数融合能力、提升融合出版柔性能力。
数智化出路
面对生存发展的严峻挑战和重要机遇,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已成为出版融合必然的现实选择。中央、地方文化传媒单位都在建设媒体融合工作,实施一系列变革,重塑数字化、再造组织结构、扁平化层级,革新升级管理模式。以用户为中心,发现用户的需要,进行产品策划,建立项目负责人、产品经理人等制度,加强团队作战合力,建立全媒体生产流程架构,实现新闻媒体出版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以工业化设计理念制作产品,以项目管理理念成就项目,以互联思维运营产品,以立体开发思维做融合出版,用数据经营思想实现企业数智化转型升级。
数智化首先以全新得技术平台为支撑,融合出版不单单是生产的“纸数”融合,更是企业人、财、物、产、供、销,业财税资档的一体化融合。为了更好得支撑融合出版得发展,出版企业急需建设一个平台、六个中心实现出版企业得数智化转型升级:
一个平台即企业数智化底座,通过建设企业数智化底座,支撑出版企业得信息系统改造、优化、重构和创新。打通六大业财中心,实现企业主数据管理,建设数据工场、数据治理、智能分析等能力,贯通产业链上下游得链接,赋能全产业链。
六大业财中心:
1、建设内容资源中心
传统媒体企业多年发展过程中累积下来的信息数据资源知识产权非常宝贵。英国出版界的同行曾鲜明指出,对于某个出版社,最大的财富不在于现成的资金和资产,而在于它的声望和知识产权。如果把出版社比作马,那么这个声望是马的血统,知识产权是马腿。从内容生产的角度来看,内容数据中心通过对内容进行数据化存储,方便媒体工作者检索、提取已有内容,通过数据分析在更大范围内获取社会信息资源,采用数据挖掘、数据可视化等技术生产更加丰富的产品。从互联网信息的精准分发来看,内容数据库是信息精准分发的基础。内容生产和内容的有效传播都需要内容资源中心作为基础支撑。
2、建设用户数据中心
从互联网信息精准分发的角度来看,通过用户管理中心的用户画像,获取每个用户的不同兴趣点,为每个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精准信息分发服务。从媒体的传播效果来说,用户数据可以帮助媒体工作者了解公众真正感兴趣的话题和叙述方式,策划恰当的选题,提供用户真正需要的内容和服务。因此用户管理中心是适应市场生产媒体内容的有力保障,也是实现信息、知识精准分发的前提。
3、建设产品数据中心
通过出版传媒单位分析用户各种服务、产品需求,研发和完善产品,提供更加匹配用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以内容吸引用户,以服务留住用户,实现商业价值。通过流程再造,建立“中央厨房”全媒体模式,整合内容生产,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产品管理中心是未来的内容生产和信息分发保障。
4、建设专家数据中心
在国内外具有学术影响力的精品媒体的背后都有丰厚的专家资源作支撑。出版传媒工作者与专家进行直接联系和沟通的重要纽带,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专家资源的重要作用,使其为媒体的健康、持续发展服务。
5、建设生产数据中心
生产数据中心是精准经营管理提供有力支撑。对出版传媒企业经营生产信息采集、存储、传输、统计、分析、发布,可清晰掌握实际生产运营情况,为出版传媒企业制定未来生产计划,调整和优化作业计划,满足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质量管理、部门协作等管理难题,帮助企业从根本上改变生产管理模式,提升效益。
6、建设共享财务中心
共享财务中心为企业共享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建设以共享运营平台居中调度,辅以自动预算控制、自动派工管理、智能审核、自动结算等自动化智能化财务中台应用能力,为出版企业快速打造高效流畅无感的一体化智能化共享管理模式,为未来更大范围的中台化共享管理奠定数字化基础。
依据数智化管理升级,通过生产经营互联网化转型,建立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全面连接,聚合全社会优势资源,文化传媒单位必须强化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或借助第三方技术服务商技术力量,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升“原创+聚合”增强内容生产、提高精准推送能力满足用户个性信息需求、发展新型商业模式提高数据变现水平,最终实现融合出版健康快速发展。 (作者 用友现代服务数智化专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