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年来医美强监管成效日渐突显,医美场景消费理性化、经营合规化趋势已经逐渐明朗。正值开年,各家金融机构也纷纷为新的一年计划做好规划。近期新氧接手小贷牌照,各大消金、助贷机构纷纷对医美场景展现出格外关注。据市场观察,另一消费金融持牌方-海尔消费金融对医美市场大举招兵买马,似乎将有重大举动。
度小满退场,海尔消金跑步入局
目前海尔消费金融分别在北京、天津、合肥、成都等多个一二线城市招聘医美专项的市场团队。岗位包括城市经理、以及驻点人员等。值得一提的是海尔消费金融在驻点销售岗招聘上,特别标注了关键词“度小满”。此举似乎是在向原“度小满”团队人员抛出橄榄枝。
度小满医美业务在年后传出全线退出医美市场消息,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医美虽然是众多机构垂涎的吸金场景,但对于重人力投入,场景洞察不深,场景风控能力不足的玩家并不友好,即便有强品牌力加持也难逃遗憾退场的结局。早在2019年马上消金、捷信就曾因运营成本过高全线撤场,随着行业竞争加剧、监管压力增加和成本上升,度小满“重资产模式”弊端日益显现,果断退出也在情理之中。不过商业竞争中,竞争对手的困局或许就是自己的生机。
近年来国内医美市场持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美市场,据行业数据预估2023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将超3000亿元,这样的获客场景自然倍受消费金融关注,医美场景对海尔消费金融而言,本不陌生。位于“医美之都”成都的一家医美分期平台-给米金服,此前已与海尔消费金融开展深度合作,但给米近几年深陷“砍头息”质疑风波,众多不合规的问题浮出,海尔消费金融连带踩雷,这也是海尔要亲自下场的原因。
度小满的退出,医美分期市场将释放一大部分市场空间。“以天津医美市场为例,给米和即分期约各占30%的市场,度小满金融和其他玩家占据剩下40%市场。”上述人士分析到,少了度小满后,或要进行一轮激烈的市场争夺战,就看哪家能下手更快,在医美分期领域上仍有新的玩家涌入。
合规与风控仍是关键
2021年中国整形美容协会行业发展与监督自律联盟委员会倡议医疗美容机构使用合规的消费金融服务,在征求相关专家、学者、专业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合规使用医疗美容消费金融服务应具备基础要求进行了明确。倡议中强调合规医美分期服务商需主动履行医美就医者权益保护义务,通过双录模式(录像+录音)清晰地提示业务风险,防止误导或欺诈客户,确保客户知情权。
走访市场调查中发现,海尔消费金融进件流程中还没有嵌入倡议要求的清楚明确的风险提示双录。只有一份个人征信信息查询使用授权书,人脸视频录制只需1秒钟,远程核实合作商户金额跟期限后发码给商户,可完成放款。整个过程并未做到风险提示,不能有效确保客户知情权。
医美分期市场从2018年前后逐渐由野蛮扩张回归理性,但医美场景的痛点依然存在。对于头部优质医院的抢占,对于合作医院持续经营能力的把控,对医美渠道、中介、客户欺诈的有效识别,这些无疑都对入场分期机构的风控能力提出了巨大挑战。
曾有业内资深人士向记者分析,场景获客,是国际一流消费金融公司的主流模式。客户都是为了特定消费而分期,不是借新还旧的高共债现金贷客群。跟租房、教培等场景相比,其实医美分期欺诈发生率并不高。医美行业准入门槛高,办理执业许可证、场地装修、设备采购等投入巨大,与欺诈几十万、上百万的获利不成正比,一般医院不会主动欺诈,部分医院有缺乏规范和治理的现象,被不法渠道等钻空子。
场景只要合规审慎,也是一条消费金融必须坚守的路径。
捷信、马上消费、度小满的退出,意味着现金贷的诱惑很大。但年化24%的监管窗口指导下,明确资金流向和资金用途的场景消费分期才是消费金融的王道。
在医美分期场景风险释放,监管政策重塑市场规则之后,赛道也会继续升温,获客和风控能力俱佳的分期平台发展空间将被打开。医美分期回归理性,贯穿获客和风控全流程的消费者保护机制,成为各类医美分期服务商展业的立足之本,也是市场扩张的前提。
当然,持牌金融机构如果对医美场景感到陌生,不妨借鉴海尔消金的策略,借助贷平台投石问路,时机成熟再躬身入局,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