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自贸试验区吸引多个百亿级项目落户。(蓝天摄)
新春伊始,重庆改革开放试验田便传来高质量发展的好消息。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含分支机构)14246户,引进了星光国际精准医疗创新中心、吉利工业互联网全球总部等百亿级项目,新设外资企业占比已达全市20%,FDI占全市比重35.5%,集聚了全市超1/4的进出口企业,贡献了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
“建设高效管理体制机制,形成领导小组抓统揽统筹、专项工作推进组抓行业领域、自贸片区(板块)抓具体落实的‘1+5+9’工作体系;构建高水平开放政策体系,围绕重庆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聚焦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才等领域已出台200余项配套支持政策;打造全流程制度创新管理体系,建立起以目标和需求为导向的‘诉求收集-拟定计划-项目申报-分类实施-评估通报-应用推广’创新工作链;完善一体化推进机制,自贸试验区与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等重点工作系统化一体部署,形成创新合力;统筹开放平台协同联动体系,对内探索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建设,对外探索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打造,提速开放,增强发展新动能。”该负责人说。
首创性差异化探索着力提升开放引领度
“重庆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节点,正在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打造服务于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重庆自贸试验区将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立足开放大通道优势,持续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探索。
依托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开展以铁路运单物权化、多式联运“一单制”为重点的陆上贸易规则探索,开立全球首份“铁路提单国际信用证”,实现批量化运用,货物品类由进口整车向化工品等领域拓展。制定的国际货运代理铁路联运作业规范等3项标准获批为国家标准颁布实施。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重庆在全国率先开展水运转关“离港确认”等江海联运一体化便利通关创新,提升江运时效40%。
西部陆海新通道已通达107个国家(地区)。(俞芳摄)
打造全国中欧班列创新发展新样板,2021年,重庆联手成都创新开行全国首个两地合作的中欧班列品牌——中欧班列(成渝),两地通过资源共享、二连浩特及满洲里出境共线、运行机制共商共建、统一品牌、统一售价等创新举措,推进集结中心建设。中欧班列(成渝)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回程货与去程货相平衡,年度回箱量超过全国三分之一,对促进全国中欧班列实现“干支结合、枢纽集散”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这一年,西部陆海新通道已通达107个国家(地区)、315个港口,重庆经西部陆海新通道运输货物11.2万标箱、同比增长57%,位居通道沿线第一。中欧班列(成渝)开行4800列,货值2000亿元,货量、货值均居全国第一。重庆港口货物吞吐量2亿吨,占长江上游港口货物吞吐总量90%,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地位巩固。国际航空货运取得历史性突破,国际货邮吞吐量打破常年徘徊15万吨的瓶颈,达到22万吨、同比增长46%,高位领跑西部地区。
2021年,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形成自主培育改革创新成果16项,启动了10个联动创新区建设,以更大力度谋划和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目前,重庆自贸试验区已累计培育重点制度创新成果88项,其中7项向全国复制推广,66项在全市复制推广,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四自一简”改革获国家通报表彰为优化营商环境典型做法,创新物流大通道运行机制改革入选“中国改革2020年度50典型案例”。相继获批全国第四个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过境144小时免签证、启运港退税、跨境电商B2B出口、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QDLP等试点政策。通过以一域服务全局,以全局谋划一域,有力促进了开放型经济发展。
拓展改革集成度着眼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对标一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近年来,重庆自贸试验区从实施“证照分离”改革和“基层注册官”等制度优化监管机制,到打造大数据监管平台,在全国率先开展“一保多用”、跨部门一次性联合检查、整车保税仓储“三个一”等监管模式,再到在全国率先推出“全程电子退库系统”,压缩出口退税平均办理时间至5个工作日等政务服务创新,不断拓展创新集成以优化营商环境。
2021年,加快推进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重庆联手四川推出“关银一KEY通”创新举措,在全国首次实现电子口岸用户认证业务跨关区办理。通过“重庆+四川”跨关区业务就近办、“海关+银行”跨窗口业务多点办、“政务+金融”跨领域业务一站办等创新“组合拳”,覆盖川渝两地存在跨区域进出口业务办理需求的企业2000余家,可为企业单次业务办理节约近1000元人民币,业务办理时间压缩2/3以上。
重庆加快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俞芳摄)
建设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重庆积极推动深化川渝自贸区法院司法合作机制,两地联合发布《2020年川渝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和《2020年川渝地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二十大典型案例》、共同召开法官联席会议、联合开展审判业务培训;两地共同签署《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合作备忘录》,联合发布《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申请指引(试行)》《知识产权纠纷行为保全审查指引(试行)》以及《川渝自贸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典型案例》,创新提升司法执法一体化水平,共同打造“知识产权双城保护圈”和跨区域跨部门协作的高水平样板。
服务保障陆海新通道建设,重庆自贸试验区“创新涉外商事诉讼、仲裁与调解‘一站式’纠纷解决机制”入选全国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法院与西南政法大学联合发布《陆海新通道沿线国家法律查明机制指引》,填补了国内东盟国家域外法查明空白。
2021年,世界银行对重庆开办企业、办理施工许可、登记财产、执行合同和办理破产等5个指标的咨询评估显示,相关指标均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登记财产、执行合同、办理破产指标已达到发达经济体水平。这一年,重庆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西部唯一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重庆自贸试验区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20%左右,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超36%,市场主体呈现出强劲的蓬勃发展趋势,信息传输、高技术服务等企业占比超过7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