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经开区科技创新局全面深化“放管服”和“一次办好”改革,创新用好“四步法”,建立社保待遇资格认证机制,构建数据动态认证为主、线上自助认证为辅、线下社会化服务认证为补充的社保待遇资格 “静默认证”体系,实现了资格认证从“被动认证到主动认证、人工认证到智能认证、动员认证到静默认证”转变,全区社保待遇资格认证率达到97%以上。
用好“轨迹分析法”实现大数据静默认证
引入人工智能算法,创新建设了大数据认证平台,对待遇领取人员开展全方位行为轨迹分析,动态判断待遇领取资格,不需群众参与,即可实现静默状态下的无形无感认证。根据社保待遇水平和丧失资格后的待遇抵顶能力等情况,开展“私人订制”认证服务,服务期一般为12个月,最短为6个月,最长不超过24个月。创新将全民参保登记、医保缴费、住院、急诊等29种医疗保险结算类型,以及公安、民政、医院等死亡信息,司法审判以及公共视频人脸比对等信息作为关键数据,确定为强认证依据,直接判定为资格状态。三是运用关联数据分析算法。创新将异地备案、转诊审批、慢病审批、门诊就诊、社保卡刷卡消费等45种行为数据进行量化组合式认证,综合判断资格状态,每月生成具备待遇领取资格、丧失待遇领取资格和生存状态待核实人员名单,开展分类处理。
用好“生物识别法”实现线上自助认证
创新推广线上自助认证新方式,重点针对异地居住或无行为轨迹的待核实人员,将人脸识别认证作为重要的辅助性认证手段,在“威海人社”手机APP、“威海人社发布”微信公众号上在线办理资格认证,群众足不出户即可实现跨区域无障碍认证。同时,考虑到老年人使用手机不熟练的情况,APP和公众号开通了帮办代办功能,可由子女亲属代办认证,切实方便老年人办事。
用好“四级匹配法”实现社会化兜底认证服务
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对于通过大数据认证平台不能确定待遇领取资格,或经过提醒仍然未进行自助认证的,充分发挥镇(街)和社区、村(居)社保服务平台,通过组织健康体检、文体活动、走访等方式进行社会化服务,寓认证于服务。精准匹配服务待核实人员,对全区镇(街)、社区、村(居)代码和名称开展四级匹配,在大数据认证服务平台数据集中显示。
用好“平台共享法”实现大数据归集共享
依托威海市各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创新构建了数据共享协同机制,涉及公安、民政、卫健、司法、出行等24个部门,吸纳了人员的各类数据和信息,主要包括三大类数据:一是人社、医保内部数据,主要是全民参保登记、缴费、医疗结算、社保卡消费数据等。二是社会化数据,主要是与公安、民政、司法、银行、交通、医疗机构、电信运营商、视频监控等建立协调合作机制,实现对待遇领取人员的行为数据共享。三是逐步建立与民航、高铁、旅游、教育、出入境、海关等出行部门的数据共享机制。通过建立待遇资格认证大数据标准规范,实现对多源、异构、分散的数据进行整理、转换、清洗、融合,为资格认证所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