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地形呈狭长状,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四周为群山峻岭所环抱,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地带,气候类型从南向北包括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四大类型。甘肃省年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水各地差异很大,在42~760毫米之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各季分配不匀。自中部以北向西边,有一片干旱地带,那里常年干旱少雨,气侯干燥,不适宜大部分农作物生长,自古以来,甘肃人祖祖辈辈只能“靠天吃饭”。因此,勤劳智慧的甘肃人民一直致力于解决如何在恶劣的环境下种出适宜的农作物的问题。
笔者就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虽然自小对于当地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略知一二,但是对于当地农民如何采取抗旱措施种植农作物根本不了解。带着一份好奇和责任,我决定进行实地考察了解。
7月中下旬是当地部分农作物收获的时节,笔者一行人便前往甘肃最干旱的地区之一——甘肃省白银市实地考察当地部分抗旱农业。
7月22日,笔者首先前往白银市靖远县高湾镇贾湾村实地考察旱沙地西瓜和辣椒的种植产业。在当地,农业被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在黄灌区(用黄河水灌溉的地区),另一种是在非黄灌区(无法用黄河水灌溉的高海拔山区)。后者便是严重干旱缺水地带,农民们只能“靠天吃饭”,当地农民们通过几千年的努力,积累经验,最终发明了“压砂保墒”的抗旱措施。顾名思义,“压砂保墒”意为在农地表层上方铺盖一层砂以起到保温保湿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当地农民发现了旱地西瓜(同地也被称为西砂瓜)可以在此地生长,于是旱地西瓜便成为了当地主要农作物之一。据当地一农户周先生介绍:“旱地西瓜通常于每年4月中旬移栽准备好的西瓜苗,移栽后农民们会在上方铺一层地膜来防止水分流失,同时又可以提高地表温度,有利于苗子生长,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西砂瓜的成熟采摘季节,亩产能达到5—6千斤。农户们将采摘下来的西砂瓜直接拉运到当地的集市上去贩卖。据了解,今年西砂瓜的价格出奇的高,从农民手中直接收购的价格为每斤1元-1.1元,而往年都是以每斤不到5角的价格贱卖给瓜贩。”
图为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高湾镇贾湾村一片西砂瓜农田
图为笔者发现的较大西砂瓜(长约40厘米,高约20厘米,重约30斤)
图为一片未种植的旱砂地(撂荒地)
接着,笔者一行来到了附近的辣椒田。辣椒作为当地的农作物之一具有极强的抗旱能力。据当地相关企业家王先生介绍:“辣椒于每年5月初栽苗,并于9月底10月初成熟,平均亩产干辣椒约1000斤,亩产鲜红辣椒能达到4000斤以上。当地农民们采用“压砂保墒”的方法来确保辣椒苗可以有足够的水分以及合适的温度来生长。”
图为当地成片的辣椒田长势喜人
图为尚未成熟的朝天椒(颗颗饱满)
图为当地企业家为我们展示“压砂保墒、覆膜种植”的细节
(图中白色半透明物体为地膜)
正值当地的三伏天,高温与干燥让笔者一行不得不放弃当天后来的探索。第二天早上,笔者一行带着装备又前往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正路乡黄崖村来进行接下来的探索与考察。当车行驶在路上,窗外的天空散发出诱人的色彩与魅力,路边的风力发电设备有序的运行着。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是这里的的郊野黄沙和杂草遍布,但在广袤的视野中却看不到一颗树木,可见当地的干旱有多么的严重。
图为途中随处可见的景象
笔者一行随即到达了目的地。在路边正好有户农民在收庄稼,一行人便上前采访。通过采访,得知他那时正在采收豌豆。农民介绍到:“我们这里水地很少,每户不到2亩地,家家户户主要靠旱砂地种庄稼维持生存。当地十年九旱,只能种植一些抗旱作物如“和尚头”小麦、豌豆、胡麻等。遇到雨水多的年份,每亩地可以产出400斤豌豆,但干旱年份每亩地只能有150-200斤的产量。像和尚头小麦,水地每亩可以产1000斤粮食,但旱砂地每亩只有不到200斤的产量”。
图为已收割的豌豆
热情的农民还带领我们一行参观周围的农作物,包括小麦和胡麻。据了解,在旱砂地的农作物产量远远小于有稳定水源的地区。
当地的抗旱小麦“和尚头”
开了花的胡麻(一种油料作物)
经过此次调研考察,西北部分地区的干旱程度也有所了解,我们一行人无不被当地农民的智慧与毅力所折服,但干旱仍然威胁着当地的农业发展。
基于本次调研,笔者为当地农业发展提出几点个人建议:
1、市场方面的调控。建议当地政府部门成立市场调研专项小组进行市场考察和预测,及时了解并适当调整种植结构,避免种植类型不平衡。
2、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政府举办现代农业发展知识讲座与宣传;社会各界组织与机构充分整合农业资源,成立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化种植;农户可以及时参加学习现代农业相关活动及教学,不受传统思想的束缚,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抵抗干旱。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也呼吁全国人民致力于乡村事业的发展。希望我的家乡可以搭乘这通往振兴的便车,在此大环境下得以发展,最后真正达到“乡村振兴”的总目标。(作者 王毓骐 生于甘肃省白银市 现就读于北京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