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爱拿”大熊猫”来定义珍稀的程度。相信,不少朋友在看了近日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环境与法制专业委员会策划并制作的百集环保公益系列短视频——《天哥问案》第4集后,又长新知识了。原来,在生态环境领域,也有“大熊猫”级别的存在。而且这种存在,离我们还不远。如果不明就理地干了点什么破坏这类生态环境的事,那可就真真悔之晚矣!
发生在江西的这起巨蟒峰攀岩案,也是我国首例故意损毁自然遗迹生态入刑案。600万罚款重不重?如果从涉案人员对山峰造成的“永久性伤害”而言,再多的罚款,其实也于事无补。事实上,这也正是自然遗迹生态之所以成为生态环境领域“大熊猫”级别的原因所在。
相信,刚刚过去的国庆“十一”长假,全国各大景区不出所料的”人山人海”。事实上,针对”自然遗迹生态”保护,最大的一个难点就跟“旅游”有关。原因在于大部分游客关心的是这里是不是”著名景点“ ,而往往忽略了它还是“自然遗迹“,这一特殊“身份“。如此一来,不少花钱来旅游的人,只想着如何尽兴,把对”景区“的敬畏抛诸脑后。这样的事,还真不少。
(图片来源:新闻图片)
2021年7月14日,浙江丽水一名游客在世界遗产贵州梵净山石壁上刻下“丽水陈国”四个字,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该男子被终生禁入景区,同时江口县人民检察院已对其损害梵净山世界自然遗迹民事公益诉讼立案审查。
风景旖旎,管住手脚勿触法规
在如今,自然遗迹作为不可再生的“珍稀自然资源型资产”,很多都已被列入”世界资产“。对其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天哥问案》第4集,从公民个体的角度,提出对这类生态环境”不应该只有征服心,更应该多几分敬畏心“。这既是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警醒,也是对地方政府的警醒——对待”著名景区”上,开发得好,并不等于保护得好。毕竟“著名景区”有时不光怕“人满为患”,更怕“房满为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