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9月30日,我国第八个烈士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和国庆日紧密相连,不能不让人感怀、让人深思。正是无数英烈的艰苦奋斗、前仆后继、牺牲奉献,才换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换来70年沧桑巨变,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9月30日,福寿园国际集团旗下各地人文纪念公园举行缅怀追忆活动,每一个英烈事迹都是一页历史。
他是我爸爸
今日打卡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来到一条树荫蔽日的宁静小道,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正在一尊雕塑前吹着竹萧,于是在一旁驻足聆听。一曲终了,她转过头自豪地跟我们说:“他是我爸爸。”随后又热情地给大家讲起了父亲的故事。
英烈丘之纪,自幼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投笔从戎就读黄埔军校,一生征战,抗击军阀、抵御日寇,1937年11月2日,丘之纪在抵抗日寇的战役中不幸身亡,精忠报国。英勇就义时,留下年仅三岁的女儿——丘岱安。漫漫时光里,女儿东奔西走,千里寻踪。终不负有心人,2007年,烈士丘之纪雕像落成于上海福寿园,女儿每年远道而来,用独有的方式纪念父亲。
——上海福寿园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电影《英雄儿女》中,志愿军王成拉下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军同归于尽。气盖山河,热血沸腾,英雄的事迹激励着几代国人。而王成的影视塑造正是根据23军73师218团通信连步话机员于树昌的事迹改编。
于树昌牺牲时年仅22岁,半个多世纪以来,为英雄寻亲,送战友回家,始终是23军老战士们从未放弃的事情。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20年终于得偿所愿。
“树昌,树昌,我的弟弟。” 于树昌现年93岁的三哥于云德双耳失聪,几近失忆,但当他看到部队带来的照片时,颤抖地喊出了弟弟的名字。英雄的故事写在23军战史上,刻在“英雄连”每个人的心中,如今也终于把他的精神都带回了故乡,激励更多人。
——山东福寿园
山东福寿园老战士纪念广场上镌刻着于树昌烈士的名字,即将开馆的山东老战士纪念馆将展出签有全体“于树昌英雄连”官兵名字的队旗
青春不朽,无关年龄
丁荣松,1926年生于重庆巴县。18岁的他在“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感召下,毅然入伍。年少的他便远赴异国他乡为中华而战,攻克缅甸八莫,回国参加雪峰山对峙直至日本投降。“我觉得我(参加战争)问心无愧,我问得过自己的良心,我做了该做的事情。”丁荣松如是说。
战争的点滴历历在目,战友的情谊从未忘却。丁爷爷有一本笔记本和很多老照片,照片记录了他从高中到参军的时光。笔记本里写下的是与同学战友离别时的留言……
“伤掩情怀何堪回首,难以吾于此行之壮举!”
“义愤填膺而激之也……”
泛黄的照片都是那时的青葱面孔,仿佛续写着曾经辗转南北的峥嵘岁月。
——重庆南山福座
手术刀能救的人太少了,而我要救整个中国的人
长夜漫漫何时旦,烽烟四起民涂炭,安得长风万里乘,杀尽倭奴心胸快。——李雪舟
“继承烈士遗志,致力振兴中华”是原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在纪念李雪舟烈士牺牲60周年时的题词,以缅怀这位义无反顾投身革命斗争,牺牲时年仅33岁的烈士。
李雪舟,19岁从医,受党组织的教育和启发,阅读中共刊物和进步书籍,接受革命思想,立志“愿得杨枝一滴水、不羡人间万户侯"。战争中,他目睹日军暴行,义愤填膺,写诗表达愤慨。抗战胜利后,他留下来坚持革命斗争,以行医作掩护,收集情报,开展地下活动。1947年,在国民党所谓的“清共”行动中,面对敌人“踩杠子”、“上老虎凳”等酷刑,不屈不挠,严守秘密,最终被害。他忠诚不屈、刚直硬朗的精神深深影响着后代。
在福寿园海港陵园矗立着的书院烈士纪念碑上,刻有李雪舟烈士的名字,每到纪念日,社会各方都会前来瞻仰、缅怀和纪念。
——福寿园海港陵园
16秒的抉择
“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他就是英雄飞行员——烈士李剑英。
2006年,执行完任务的李剑英驾机返航时,突然遭遇信鸽撞击,发动机空中停车。由于下方村庄密集,机上载有数百升航油和航弹,一旦失控坠落将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生死关头的16秒里,本可以跳伞求生的他毅然选择成功率很小的迫降。当战机接地向前冲出时不幸撞击水渠护坡,解体起火爆炸。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他却献出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他真是一个好人。”追思仪式上,一位阿姨这样评价李剑英。曾经战火纷飞,有无数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而在和平年代,同样有像李剑英这样的英雄楷模,用信念和大爱守护着家国幸福。
——河南福寿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