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征求《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意见稿提及将重点打击制造“容貌焦虑”、利用广告代言人为医疗美容做推荐、以介绍健康养生知识等形式变相发布医美广告等乱象。
这已经是自6月份以来,行业迎来的第三波冲击了。此前的6月10日,八部委就联合发布了《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方案》,联合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八月上旬,上交所、深交所要求新挂牌的消费金融资产证券化(ABS)产品中,禁止新增“医美消费金融”相关资产入池,屡次冲击均对医美板块及医美产业链上中下游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新万亿市场,合规发展开启新机遇
根据Mob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我国医美用户规模达到1807.3万人。医美用户的增长推动医美市场需求持续提升,2020年中国医美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975亿元。
世界范围来看,2015-2019年全球医美市场规模稳定增长,年复合增长率约为8.2%。2019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459亿美元,同比增幅7.5%。未来,全球医美行业预计保持7%左右的增速,2022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782亿美元。
然而,黑医美猖獗,成为行业发展的隐患。据中信证券今年7月13日发布的医美行业研报,预测2030年中国整体医美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其中,正规医美市场规模为7556亿元,占比58%,非正规医美市场规模占比达到42%。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国家大力整顿医美行业,既有助于推动医美产品和服务的规范升级,又有利于保障消费者权益。
实际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监管是一个方面,在黑医美无法在短期内消失殆尽的情况下,促进医美教育深化、加强消费者教育,才是保护消费者的长久之计。
“强监管”模式下,医美行业如何上路?
中国的医美行业经历了一波涨潮期,但其核心本质更多是疯狂的营销,无法掩盖医美服务和产品质量上的不足,而随着监管的加剧,狂热的浪潮将会退去,由营销支撑起来的估值泡沫也将出清。
过去很多医美公司都把大量资金花在了营销获客,但医美要真正做成一个长久的事业,不应该这么短视。中国公司应该基于中国人对美的个性化需求,进行技术、产品、应用的组合开发,建立完整的服务产品价值链,才能抵御各种风险。
事实上,已经有一批专注医美的公司在资金、技术及产品上,试图构建起“护城河”。以全球最大的玻尿酸原料供应商华熙生物为代表,除了以玻尿酸为核心产品之外,还在积极布局除皱、减肥等的业务布局,也在着手拓展玻尿酸更多的应用场景,在医美之外寻求饮用水、宠物食品方面的应用。
华熙生物旗下润致品牌推出的润致全系列、润致娃娃针、御龄双子针,立足产业,构建生态布局;通过构建面部轮廓、抗初老、抗衰“三大产品矩阵”,展开差异化竞争,润致已经成为细分市场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这既能为求美者提供更有保障的服务,同时也能建立起自身的护城河,促进医美行业多元化发展。
结语:给需要的人以帮助,给求美者以新生,是医美诞生的初心,而这一初心,不应该在产业的发展中被遗忘,行业监管趋严、加大黑医美打击力度,也将进一步遏制消费者被黑医美损害的可能性、让人们能够享受到更有保障的服务。
万亿未来的医美行业,要告别“野蛮生长”、实现规范发展,势必是一个艰难的旅程。但是,当每一个从业者都承担起责任、并为此努力的时候,一切就有了实现的可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