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伞高张,心潮澎湃。我是一个听力有障碍的学生,在这个盛夏,我结合自己的能力和专业,跟随教育科学学院“汇爱入声,情暖桑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沙建村社区,走进社区听障老人群体,给他们送去服务和陪伴,为他们带去温情。在这里,我同志愿者们一起挥洒着青春的汗水,感受着奉献的喜悦;在这里,我找到一群与我相似的同伴,收获了满满的归属感。
上门访谈递温情
在社区工作人员的介绍、带领下,我们上门走访了社区里的听障老人。听障爷爷、奶奶对我们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我以及其他队员通过手语详细地解释了志愿团队的活动目的,以使老人们充分了解这次志愿活动。令我久久不能忘怀的是一位落泪的老奶奶——这位老奶奶脚部受伤,却因难以跟别人进行交流沟通而导致伤口发炎。知情后,我们马上为她涂上药,以避免伤口变得更加严重。
(图为志愿者与聋人老人合影 薛嘉琦 摄)
开展调研问需求
为了使社区更好地为听障老人服务,我及另外几位会手语的志愿者就听障老人的需求展开问卷调查。虽然活动之初由于我比较羞涩以及听障老人防范意识比较强,我经常遭到拒绝,但我坚信调查活动的有益之处,不断调整心态,继续了自己的调研之旅。由于担忧听障老人难以理解问卷内容,我便以手语提问、代替填写的方式展开调研工作。通过几十份的问卷结果我发现,听障老人在社区内的需求集中在“他人的理解与陪伴”上面。我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向外界展现听障老人对社区、对社会的看法,为听障人群这一特殊群体、弱势群体发声,让社会更多地关注他们、帮助他们。
同时,通过这次我从未体验过的向陌生人提问、进行调研的经历,我意识到,有时候怯懦才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很多时候,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其实就是最大的成功。
(图为志愿者在磁器口景区开展社会调研活动 张梦 摄)
手语交流促理解
志愿服务期间,我们会定期开展手语交流会,促进听、聋世界的双向交流。在手语交流会开展后,我才发现,社区内居住的听障老人大多采用过去的地方手语。手语是一门发展变化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手语逐渐规范化和统一化。我目前学习的是以《国家通用手语词典》为内容的手语,与听障老人使用的部分手语有差异。通过手语交流会,我学习到更多的手语知识,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手语文化,还交到了许多老人朋友。其实,听障群体对听人、对社会是抱有莫大善意的,他们愿意主动靠近听人,也希望听人可以尊重和理解他们。相应地,目前社会对听障群体的关注越来越多,学习手语的热度持续上涨,反映了听人对听障群体的关爱。
畅想未来展愿景
不知情的人不知道,寂寥图景
知道的人入其中,另番宇宙
没人生而高贵
没人生而卑微
万灵皆生而珍贵
听障老人中不缺厉害人物,在此次下乡之行中,我遇到残联中的重要骨干、艺术团中的知名演员、党政手语翻译人员等等。听障老人并不是社会的孤岛,我希望社会上可以多些对听障老人的理解和帮助,多些展现听障老人的舞台,让听障老人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建设更加和谐美丽的家园。(通讯员:张梦 张飞燕 摄影:张梦 薛嘉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