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底提出“新基建”的概念到今年,“新基建”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正在逐渐显露头角。从互联网的普及到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基建”正在赋能生产、消费、社会治理,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与此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迎来快速发展阶段,而启动“新基建”、创造新模式、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推动科技新突破、开拓新空间,也让那些不断涌现的新机遇、新趋势,正汇聚起不竭新动能,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聚焦新基建
新基建主要包括5G基站建设、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新基建与过去的“铁公基”等传统基建有着明显不同,新基建更着眼于“新”,有着更多的科技内涵,聚焦的领域如5G、工业互联网等都是面向未来的“硬核科技”,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符合产业升级需要,也代表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方向。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加紧孕育兴起,这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历史性交汇。面对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中国制造”正加速迈向“中国智造”的新征程。
随着世界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汽车制造业正在实现由弱到强的跨越,汽车是高新技术的结晶,汽车工业所涉及的新技术范围之广、数量之多,是其他产业难以相比的。目前,我国汽车行业推进智能制造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和成效。即由过去以引进消化吸收外来技术为主的“合资模式”,正在转变为现在以“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抓手的“自主模式”,产业模式重点也从“互联网汽车”升级为“新能源汽车”,在变道超车上被世界所瞩目。
作为一家以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和打造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为主导的大型现代化企业集团——全通实业集团,始终坚持“融合、共享、发展、创新、致远”的发展理念,分别在高端整车设计、车辆定制、智能运维、储能研发、整车(电池)回收、产业金融、产业孵化、大数据管控等多个领域深耕挖掘。
抓住新机遇
随着远程办公、在线教育、无接触配送、云会议等新的生活方式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强势崛起,我国提出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可谓顺势而为,也体现了国家宏观决策与基层实践的相互契合。
随着5G网络、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落地,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也已成型。并将推动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支撑新型服务业和新经济发展。
迎接新挑战
在“新基建”的发展浪潮中,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全通实业集团与企业间通过多种合作形式,共同创造和开拓新市场,才能保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带动制造业、采掘业、公共工程、商业、金融等其他产业发展。而全通实业集团所提供的产业生态集群合作平台,不仅注重经济领域的合作,而且注重社会、环境、科技、生态等领域的合作;不仅注重企业间的策略协调和数据对接,而且注重基础设施的衔接和畅通;不仅注重当前的合作,而且为未来的合作创造条件、奠定基础。通过解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顶层谋划问题,使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同消费市场培训协同起来,以获得良好的投资效益,让企业发展符合市场需求,避免产能过剩,以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
同时,全通实业集团所构建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平台和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产业链也将突破地域限制,秉持开放包容的原则,突破区域化、碎片化的局限,覆盖的企业也将不限于新能源汽车板块,其经济的辐射和延伸,将链接全球各产业,打造真正的全球化新能源产业链平台。
拥抱全球化
当前,我国经济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国内国际的新形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是推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加速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也是支撑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实现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全通实业集团借助发展契机,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度布局,发起成立了“新丝路·新能源产业联盟”,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搭建全球协同平台,打造全球化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生态体系。从不同维度加速产业生态协同发展,从不同角度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修复,着力加强全方位互联互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形成基建引领、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综合效应,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国际影响力。将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化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选择,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机遇,加快实现全球发展布局。为推动我国外贸稳定增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贡献力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