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香村自1773年创始于苏州,历经民族资本、公私合营、国营、集体改制和股份制等经营体制的变革,创造了近两个半世纪不间断经营的传奇。这其中有很多在当时看来超前的创新做法,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重视知识产权保护
据《南方饮食掌故》记载,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苏州品食稻香村糕点后,赞叹为“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并御题匾额,自此稻香村名扬天下。随着时代变局,稻香村的学徒们走向全国各地,开设店铺,也都叫“稻香村”相关的店招。为了正本清源,稻香村注册了商号和商标,并在店招和报纸刊登广告,声明正统地位。
1904年,清商部颁布了《商标注册试办章程》,正式对外受理中外各商号的商标挂号注册。稻香村于1905年向清商务部申请了注册,为苏州稻香村糖果号。
1925年稻香村又向民国农商部申请了稻香村商号注册执照,并注明了稻图商标,注册号为第二类第一百一十号。
1926年,将观前街老店重新翻造,店招上特加“禾”字商标,并在《苏州明报》、《吴语》、《中报》等报纸刊登稻香村于7月24日重装开业的报道。
股份制经营体制
在素有天堂美誉的苏州,明清时期已是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商贸发达,百姓富庶。稻香村也是较早开展股份制经营的字号,也正是得益于股份制体制,“稻香村”这家老字号才能持续传承下来。
1905年,稻香村资本数达到了4,200,000文,出资人为沈诒记、沈树百、王慎之。
产品标注生产日期
在清朝,稻香村已经在产品包装上加盖生产日期,坚持诚信经营,童叟无欺。这种做法在现代已经成为通行的规则,而在当时确有先进之处。
据书籍记载,清光绪二十年,光绪帝生辰前后,苏州城举办灯会。尧峰山马某向施某夸口,半小时往返苏州,赌一枚英镑。半小时不到,马某果然返回,施某以为马某骗他,马某拿出稻香村茶食,施某看后相信了。
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稻香村早年间都是前店后坊的模式,学成后的师傅进入后坊工作,很多时候做完自己的活便会去往前厅与伙计们一起接待顾客,听取客人的的意见和反馈。这也许是中国最早的“以消费者为导向”的经营理念。
稻香村传统技艺传承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