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对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陕汽集团来说是个不寻常的日子。察看生产线,登重卡驾驶室,了解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复工复产情况……这次考察,走进了西北地区最大的重型汽车制造企业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总装车间里,从公司领导到每一名普通员工都欢呼雀跃,能够现场聆听使他们倍感振奋、干劲十足。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国有大型企业要发挥主力军作用,在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带动上下游产业和中小企业全面复工复产。
经开区“熔炉”炼就“西安样本”
国家领导人来陕西考察,为何西安首站选在陕汽集团?一组数据告诉你,一季度销售整车3.4万辆,实现产值121亿元,同比增长20%。目前陕汽日产量已突破1000辆,创历史新高。而这只是西安经开区作为产业升级试验田,改革开放排头兵的一个缩影。
党中央对陕西自贸实验区的战略定位,使陕西走在了新时期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自贸区的建设必将为陕西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陕西追赶超越提供更强大的动能。
西安经开区作为先进制造业强市示范区,坚决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以构建“4+4+4”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全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优异成绩。
疫情发生后,西安经开区积极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针对市场主体关注重点,精准施策、优化服务,积极帮助区内企业复工复产,力争把疫情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与此同时,经开区在先进制造业、新金融产业和制造服务业方面,构建产融服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家对自贸试验区发展的要求,又适应经开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路子。
新时代陕西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既要抓住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机遇,又要善于从眼前的危机和挑战中抢抓和创造机遇,不断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创造新的更大业绩,迈上新的台阶。
长安北望,是中华民族最辉煌的盛世,汉唐最具开放的万千气象。今天,西安经开区集产业之大成,筑城市之梦想,打造“一带一路”智能制造新高地,引领建成大西安万亿级工业大走廊,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一流开发区,勇立潮头的经开人以创新的精神、昂扬的姿态,大步迈入国家经济开发区第一方阵,书写新时代“西安样本”新篇章。
展现西部大开发主力军担当
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就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提出了36条具体措施。
《意见》提出,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加大西部开放力度。其中特别点名陕西,对西安委以重任。支持陕西发挥综合优势,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作用。重点支持西部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
西部大开发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大格局的调整。而西安,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地位如何?如果用四个字形容,应该是举足轻重。中国中西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具备“增长极核”的发展优势、有条件成为这次西部大开发的“增长带动极”……
“内陆开放高地”“开发开放枢纽”“国际门户枢纽”等定位叠加,对于西安而言,标志着战略地位进一步上升,新发展机遇来临。
另外,近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的要求,为推动经开区跨境电子商务综试区建设,促进跨境贸易加快发展,培育经开区经济新增长极指明了方向。
为更好抢抓新机遇,经开区充分发挥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自贸试验区的“三区叠加”“三区联动”优势,利用长安银科在全国创新开展保理公司美元融资业务建立的外贸客户资源,打造以金融、物流、外贸综合服务等为核心竞争力的跨境电商服务基地,推动跨境结算中心、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加快培育对外贸易新的增长极。
作为陕西自贸区的重点功能区域,西安经开区始终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西部大开发带动作用、加大西部地区门户城市开放力度的要求,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内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新模式。
西安经开区国际合作的“朋友圈”在不断扩大。经开区依托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基础,支持区内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其中,陕汽集团先后参与了“一带一路”沿线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建设,累计为“一带一路”中资项目提供车辆超过1.7万辆;中车永济正在印度、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建设合作生产基地,形成永济电机海外业务总部+四大区域业务平台的海外布局;隆基股份在马来西亚、印度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布局,推动本土产能向海外辐射,尤其是投资近30亿元人民币的马来西亚(东马)古晋项目,是马来西亚唯一引入的布局单晶行业全产业链的投资项目。
在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努力把外资企业“引进来”,促进国际先进制造暨技术转移转化。经开区与世界500强德国博世力士乐集团签署《共建“一带一路”中欧合作产业园战略协议》,打造“一园两国”产业发展新模式。博世力士乐公司已在自贸区投资7800万美元建设的线性导轨和柔性传送系统项目是陕西自贸试验区新引进外资规模最大的智能制造项目之一。
三年砥砺
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165项试点任务基本完成、形成创新案例370个、16项创新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或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53项改革创新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陕西经验不断推陈出新。
自2017年4月1日正式揭牌以来,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积极探索差异化改革,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引领陕西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自贸区建设在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强化系统性集成性制度创新、加快外向型产业聚集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创新成果。
作为陕西自贸区的核心功能区,西安经开功能区规划面积9.515平方公里,涵盖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0.7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金融产业和制造服务业,构建产融服结合的现代产业体系。2017年4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经开功能区新增市场主体2755家,其中企业1325家(含外资企业17家),总注册资本773.27亿元,其中新增企业注册资本761.81亿元(含外资企业注册资本1.9亿美元),新增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企业40家。
站在成立三周年的节点上,西安经开功能区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不断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推动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促进“一带一路”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阶段性完成了108项改革试点任务,促生了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的首创业务和创新成果,形成了50余项创新案例、4项国家级创新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经开功能区结合自贸区产业发展需求,发挥“自贸+保税”优势,在跨境贸易、跨境金融等方面积极探索,加快推动跨境电商上下游产业聚集,经积极申报争取,成功获批“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新示范先行区”。
在对外开放金融创新方面,经开功能区积极围绕产融结合,实施精准化策略,推动金融创新改革,实现自贸区对外的金融互通;在政务创新方面,全国首创“365x24”的75项全天候政务服务新模式;在工商创新方面,形成西北首创智能语音登记注册机器人自助服务终端办理营业执照。另外,在税务创新、海关创新方面也都走在全国前列。
不仅如此,借助大数据和“互联网+金融”新技术手段,创新“税-银-企”合作新机制,以“纳税信用评级贷款”破解融资难题,为小微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通道,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了社会诚信建设,取得良好效果。这一创新成果被国务院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部际简报肯定,在全国推广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经开功能区以纳税信用评级贷款为特色,拓宽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深化政务服务创新过程中的经验做法。
下一阶段,西安经开功能区将加快做好自贸创新改革工作,积极探索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工作,与协同创新区建立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构筑协同产业链,积极推动将省级部门下放(委托)至经开功能区实施的管理事权同步在协同创新区实施。通过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区的创新改革优势吸引企业在经开自贸协同创新区聚集,形成“虹吸效应”。(本报记者 毕若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