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国各地以推动复工复产为重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测算和分析复工率成为一项重要工作。各部门、各地方、各机构使用或推出的复工率测算方式多达近10种。这些复工率的数据来源各异、测算工具不同、与产业关联度疏密不一,对地区、行业或企业的复工复产情况判断也存在差别。有必要对这些复工率的概念、测算方式等进行梳理分析,以实现相机采用、服务决策的目的。
一、迄今所见的几种主要复工率及算法
以企业开工比例测算的复工率。 这是政府行业管理部门普遍使用并公开通报的复工率,是指辖内已开工企业占全部或规模以上企业的比例,主要由企业报送、部门统计得出。具体又分为返岗率 ,即返岗员工人数/在册员工人数,数值越高说明企业用工充足;复产率 ,即批准复工企业已恢复产能/计划产能,数值越高说明产能恢复越快;开工率, 即批准复工企业数/辖内企业数,数值越高说明复工面越大。其中,复产率最能够反映生产恢复的实际情况,如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口罩企业复工率,就是以口罩的实际产量与计划产能的比值测算得出。
以 电力部门数据测算的复工率 。 这种复工率参考了“克强指数”中的耗电量指标,采用电力部门的供电数据,以地区或行业用电量与往年同期比较的方式测算得出。各地计算公式差异较大,如上海以“复工企业当日用电量超过去年12月日均用电量30%的企业数/在册企业数”,判断企业复工率;浙江发布的电力复工指数,测算公式为(复工企业当日用电量占去年12月日均用电量的比例×0.5+复工企业数占总企业数的比例×0.5)×100,数值越接近100,反映复工情况越好。
以 发电集团耗煤量推算的复工率 。 这种复工率,与以用电量测算的复工率思路类似,即复工企业消耗的当日煤炭总量/去年同期消耗的煤炭总量。部分证券研究机构指出,六大发电集团耗煤量在历年春运期间整体呈V型走势,且春运开始时点和结束时点的单日耗煤量大体相同。今年的情况有所不同,如以2月20日耗煤量数据,剔除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测算出的耗煤量仅为去年同期的49%,以此粗略推断企业复工不足半数。
以 设备运行数据测算的复工率 。 这种复工率,采用了物联网的概念,提取生产设备上的监测装置数据,以在用生产设备占全部生产设备的比例推算企业复工率。如三一重工,对市场占有率排名前列的30余万台工程机械设备进行监测,建立“树根互联工业互联网平台”,测算各地企业复工情况。河南省物流采购联合会与大数据公司合作,对全省2万辆货运车辆进行实时数据采集,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开发了物流业复工指数模型。又如,平安租赁公司在用户租赁的设备上安装“设备手环”,实时监测分布在全国的租赁设备恢复运转的情况。
以 卫星遥感数据测算的复工率 。 这种复工率,利用遥感卫星的可见光红外成像辐射仪识别热源,测算地区或城市复工情况。如,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观测并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热异常点密度,绘制了全国复工率地图,工业热能高的区域影像颜色提升,据此判断企业复工持续推进。又如,招银理财利用遥感卫星,捕捉工业园区照明灯光和货车照灯灯光,发布“夜光工业复工指数”,用以监测一定地区的企业复工情况。
以人口流动数据测算的复工率。 这种复工率,出现在春运结束以后人员返城初期,即利用出行APP、客运运输等信息数据,对人口流动情况进行监测,建立数据模型推算复工率。如,高德地图基于出行与位置大数据的综合分析,发布了全国主要城市返岗活力指数与全国百大热门复工写字楼榜单,以返岗率和“云复工”推测企业复工率。
二、对几种复工率测算方式的比较
比较和分析几种复工率测算方式的优劣,应该从一个根本目标、多个指标来判断。复工最终是为了复产,一个根本目标,是复工率能否或能在何种程度上反映企业复工、尤其是产能恢复的真实状况。多个衡量指标,包括数据来源是否可靠、获取成本的大小、细分行业适用性,以及测算方法的信息化程度等。
从与产能恢复的关联度看, 企业开工法和设备运转法由于采用的数据直接来自企业或生产设备,与企业生产过程十分接近,以此计算的复工率有较好的表征效果。特别是企业开工法中的复产率,则是直接反映了产能恢复情况。但是该方法的数据来自企业报送和部门统计,存在一定的时滞,也不排除企业和部门主观判断和估算的可能。设备运转法的数据来源真实、客观、不可修改,但目前的设备联网率较低,被检测设备数量有限,复工率覆盖面过窄。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发展,以设备运转法计算的复工率,可以作为今后最有潜力的方向。
从反映复工情况的时效性看, 设备运转法和卫星遥感法的数据来源具有即时性,可以实时监测企业或地区的复工情况,对于制定和调整后期的复工复产政策极为有利。但是,卫星遥感法在行业区分度上处于劣势,热成像地图很难反映特定行业的复工情况,只能概略地反映某地区、一定时间段内的复工趋势。
从测算成本和复杂程度看, 企业开工法、用电量、耗煤量法均较低,但用电量、耗煤量需要得到供电部门、发电集团的支持,产生一定的部门间协调统筹成本。卫星遥感法的测算成本,在几种计算方法里属于偏高的类型,算法和模型比较复杂,需要专业人员掌握和运用热成像和计算模型知识。但是,运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测算复工率,无疑是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趋势。
三、几点建议
一是分业分类研究制定复工率测算规范。 此次疫情是突发事件和非常情况,各方面对生产恢复情况的统计指标不一、监测口径不同,不利于快速准确掌握企业复工复产情况,影响进行经济决策。应对未来的自然灾害和经济社会风险,要前瞻研究,按照行业属性和特征分类规范复工率测算方式。如,制造业和商业服务业应适用不同的复工率测算方式;制造业不同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产业链长度、供应链复杂性等都有所差别,要采用适合的复工率计算办法。
二是重视引入“大云物移”作为测算工具。 在这次疫情中,一些行业研究机构、APP运营机构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出了基于设备监测数据、卫星遥感数据、人口出行数据等的复工率测算方式及模型。尽管这些算法和模型还很粗糙,但代表了未来的一种测算趋势,应引起充分重视。鼓励有关机构与产业部门协同,适应生产智能化、商务电子化、消费线上化等趋势,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依托卫星、移动互联网,开发经济适用的复工率测算模型。(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 李杨 谢振忠 徐凯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