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金融消费者电信网络诈骗防范情况报告》显示,信用贷款诈骗已经占到金融信用诈骗总数的73%,成为消费者遭遇最多的诈骗类型。3月27日,由中国经济网联合中国平安推出的“金融消费者素养提升计划”――安博士公益课堂推出第八课《互联网贷款和理财如何“防坑破套”?》。在节目中,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副院长程瑞通过风趣务实的小案例,将生活中最常见的五种打着贷款幌子的骗局一一破解,并给出了专业建议。他表示,希望大家在使用借贷工具时,能够充分评估自身实际情况,保持足够的理性思考,在面对诱惑时不忘本心,量力而行,让借贷真正成为助力自己人生的杠杆。
山寨APP多李鬼,安装下载擦亮眼。针对仿冒贷款APP、网站诈骗增多的情况,程瑞指出,这些“李鬼”界面通常与正规的知名平台高度相似,让人难辨真假。一旦按提示进行操作,最终不仅会泄露个人信息,还会导致财产上的损失。
为避免被骗,程瑞建议大家,下载APP务必认准官方渠道;提供个人信息前,务必多渠道再次确认为官方客服;认准官方网址,切勿轻信网络搜索结果;可以通过官方APP或网站核实信息真伪,或比对官方企业的资质与对方提供的公众号、APP认证信息是否一致。
低息贷款套路多,天下不会掉馅饼。针对低息贷款骗局,程瑞指出,一般来说,低息贷款骗局都有着同样一个特点,就是骗子常借助零门槛、低息贷款为诱饵,使受害人放松警惕,一旦有人入套,就会以保证金、手续费、会员费等名目,提前收取各种费用。或者承诺无需预先付费,却利用复制银行卡、套取密码等方式隐蔽划款。
程瑞建议大家,对声称利率特别低(低于银行基准利率或0利率)的贷款机构,务必提高警惕;正规的贷款机构在贷款前期是不收取任何费用的,如果贷款前期向你收费,绝对不可信;务必选择正规渠道进行贷款。
贷款须辨清真伪,轻信后果很严重。不少骗子利用受害人不熟悉贷款流程的弱点,通过假冒贷款平台客服,骗取钱财。对此,程瑞建议大家,未知来电切勿轻易相信;查看贷款机构是否有固定的经营场所、联系方式;绝对不要轻易将款项转入个人账户。
暗箱操作刷流水,违规行为要提防。官方来电需确认,安全账户勿轻信。有不法分子伪冒贷款机构及工作人员,进行恶意广告短信、电话骚扰。一部分不法分子声称可向客户提供借款服务而收取“保险费”、“手续费”、“担保费”、“增信费”等各类名目的费用,涉嫌诈骗。
程瑞指出,这类案例骗子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往银行卡里存钱证明还款能力、收取一些费用进行“包装”的要求,在大部分人看来是合情合理的。程瑞提醒大家,贷款时切勿有钻漏洞的侥幸心理;切勿相信所谓的暗箱操作;要再三核实来电人员的身份信息。
理性借贷三观正,按时还款信用佳。近期,很多金融机构客户被反催收中介忽悠,交付了巨额咨询费用,按照代理提供的“逃废债秘籍”,向政府部门恶意投诉,还将地方监管部门告上法庭,想侥幸通过不法手段减免正常信贷债务。结果不仅遭受巨大经济损失,还被记录不诚信行为。
针对这类骗局,程瑞建议,因特殊情况无法正常还款时,应第一时间通过官方客服热线、APP等正规渠道联系金融机构,按照机构要求提供证明文件,或者通过正规法律途径解决逾期欠款问题。勿轻易泄露个人信息,明辨真伪谨防上当。不要随意告知陌生人个人身份证、银行卡账户、债务情况等信息,避免被非法利用并遭受损失。最后,希望大家理性借贷,量力而行。
“接受良好教育的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石”,央行在《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中提出,并得到了整个行业的认可。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认为,金融消费者教育实际上任重道远,在这个过程中,除了社会各界努力构建健康的金融环境和金融秩序之外,消费者更应该主动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树立理性的借贷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