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此文,感触颇深。我对书画的文献、著录、流传、建筑、服饰之类的不是很懂,况且这些东西都可以编造,后人也可以按文献记载去仿造,但书画艺术最重要的一点,是笔墨技法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性。我自己画人物画,临过一些宋画,确实如文中所说,《唐后图》有“钉头鼠尾描”,这已是南宋以后的特点了,而它的线条松散、无力,不可能与宋人相比。文中最后一幅配图,是《唐后图》与元代的人物画对比,为此我特意翻阅了《元画全集》来印证对比,《唐后图》的线条、造型拙劣,连佚名的画作乃至民间画工的作品都比不上,更不用去谈与有名的人物画家像王振鹏这样的对比了。作者将之定到明代,近浙派风格,是可信的。
另外,很多人应该了解张葱玉,现在把将他捧到鉴定泰斗的位置,但他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才17岁啊,那时的鉴定水平能有多高呢?而且当时他继承了巨额遗产,各种书画贩子、掮客必然会围着他转悠,从他买《唐后图》的经历来看,是叶叔重给他设局了吧!
鉴定和收藏还是要立足于作品,让作品自己来说话,一幅书画,它的材质、笔墨、绘画当中的形象(人物面相、服饰制度、建筑和器物的样式…)、画家个人的笔墨风格、画家个人的题款和印章,这几大要素,是判断一件有款作品的真伪优劣、以及无款或旧传为某人作品的重要依据。
徐邦达老先生曾经指出,至于作品的流传经历和著录信息,则是鉴定工作当中的辅助因素,若目鉴不过关,不劳去查证流传与著录。
所以,那些自己没有鉴定眼力的人,动不动就把张葱玉、徐邦达抬出来唬人、压人的行为,其本质就是要通过高举这些大佬的牌位,达到指鹿为马、以黑变白的目的,这是旧时代里琉璃厂古玩掮客们一贯的熟练手法。
民国初年,北平古玩行有所谓的“四大冤桶”,关冕钧就是其中之一,那些古玩商人利用鉴定界大佬的一些言语和权威,再加上各种巧妙的哄骗手腕,使得关冕钧这一类有地位或有闲钱但自己没眼力的政界商界名流,落入其圈套中,成为被当时人和后代耻笑的受害者。
这些前人的经历和教训,在当今的收藏界,尤其要引起那些成功企业家的警惕,不要让自己像关冕钧之流那样,高举着自己辛苦半生积攒的财富,满心喜悦地跳到那些居心不良的文物掮客所挖的陷阱里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