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苏州太湖马拉松女子组比赛在最后时刻出现一段插曲,中国选手何引丽在冲刺过程中,有志愿者递上国旗,打乱她的节奏,导致何引丽被非洲选手拉开距离,遗憾获得亚军。现场解说人员也在比赛中“吐槽”志愿者太过业余:“拿国旗的志愿者先别追了。这个时候,运动员正在咬牙坚持,一切场外因素的干扰,对于运动员都是有影响的。”
谁递过来的国旗?
赛后,何引丽被指“丢国旗”、不爱国,甚至还引发了一场关于“成绩重要还是国旗重要”的讨论。何引丽本人也在微博上第一时间做出解释:“感谢理解,国旗全部湿透了,我的胳膊也跑僵了,没拿稳国旗。”
不论怎样,我们都应明晰,任何人都不该在冲刺阶段骚扰何引丽。参加过马拉松比赛的人都知道,这种长时间、对体力消耗巨大的运动,在冲刺阶段,别说是拽着一面国旗,哪怕是增加一毫克的重量都是负担。
即便真要让运动员手持国旗或者其他标志,也应该是在通过终点或授牌颁奖之时。在比赛尚在进行之时,就要求运动员手持标志物,既影响体育赛场的秩序,也干扰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事件发酵几天后,对于选手和志愿者的“指责”声音已经逐渐转小,而“声讨”赛事主办方“混乱”的人越来越多。网友们在为何引丽错失冠军感到惋惜时,也对赛程安排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为何会有志愿者递送国旗这种明显会干扰参赛选手、影响成绩的环节?
要知道,赛事志愿者除了固定的饮水站外,不能违规踏上赛道,如果出现违规帮助运动员等行为,连带运动员都将取消资格。而根据国际田联手册规定,终点前只允许两名工作人员手持横幅等待冠军冲线,连裁判长都不得进入赛道。如果志愿者一定要递国旗,也必须是在比赛结束后。苏州马拉松志愿者的做法本身就不合时宜,甚至涉嫌违规。
那么,如此考虑不周的做法到底是志愿者的自发行为,还是主办方的赛事要求呢?
作为比赛承办单位,苏州市高新区体育局在接受采访时回应:应该没有这方面安排的,是志愿者个人行为,原则上不允许其他人进入赛道,但发生此事也“不应该追究某个人的责任”。
几个小时后,苏州马拉松的主办方又作出了与承办方不同的回应:马拉松前三名中,中国选手身披国旗冲线,是“奔跑中国”系列赛事的具体要求。
在这之前,一份据称是出自主办方的“终点仪式安排”早已在网上流传开来,里面赫然出现了”冲刺前200米将国旗递给中国籍领跑选手“的环节。
有专业人士爆料,这几年国内马拉松比赛中,选手在冲过终点时身披国旗已成为常见现象。不少马拉松赛事组委会为了营造氛围,会特地安排志愿者在距离终点还有几百米的位置为选手递上国旗。
事实上,类似一幕就在前不久也曾上演。今年成都马拉松女子组比赛临近终点时,中国选手李芷萱正和非洲选手精疲力尽地厮杀着,一名志愿者突然出现,将国旗递给了李芷萱,让所有观赛者为之捏了一把汗。
好在李芷萱奋力拼搏,最终拿到了女子组冠军,但她冲线时因为体力各方面原因也没顾上展开国旗。而同样是“被递”国旗,苏州马拉松比赛中,何引丽错失金牌却永远成为遗憾。
什么是最好的爱国姿势?
42.195公里,2小时30分30秒,屈居亚军。距离冠军之遥只有区区5秒,很明显这是一场终点前的“厮杀”,那么,到底是什么拖住了运动员疾驰的脚步?又是什么冷却了运动员的夺冠时间?诚然,事实答案非常明显,但“一面国旗竟然成为了夺冠途中的绊脚石”这句话,却没有几个人敢轻易说出口,一来是事关爱国主义情怀的情感标识太过浓重,二来是在冠军与爱国之间该如何取舍的论断,无人敢言。
有评论文章指出,实际上,这并非是一件非此即彼,非对即错的选择题,二者之间本就是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因为热爱体育事业,所以为国征战;由于获得冠军,所以有幸可以代表祖国登上颁奖台。既然如此,为何事件一经发酵,竟会在网上引起如斯轩然大波呢?
一些网友突然指责起选手何引丽,称其乱扔国旗是不爱国、有辱国旗的表现。以为微博网友甚至发文质问她是否“成绩比国旗更重要?”还坚持不懈地给她扣上“不爱国”的帽子。
对此,共青团中央发文称,苏州马拉松比赛中出现的事情,首先是一起赛事有关方面违规行动,干扰正常比赛秩序的恶性事件,然后才是“该不该递国旗,能不能丢国旗”的讨论。无论以什么理由为借口,未能提供有效安保,以至于出现干扰比赛正常秩序的行为,赛事主办方都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
至于运动员丢国旗,在当时的环境下,是完全没有恶意的,并且也是符合追求最好比赛成绩,为国争光的客观需要的。相比尴尬地抱着国旗无法正常竞赛的情形,竞赛中的运动员,最好的爱国姿势就是为国夺取最好的比赛成绩,在这点上何引丽尽了全力,值得点赞。
作为一份纯然的情感,爱国当然可以有很庄严肃穆的表达仪式,也可以有很愉快活泼的呈现形式,但这一切都是基于它作为一种真挚情感的本质。情感就是情感,切不可在一小部分人的恶意扭曲下,成为了绑架他人,破坏秩序,超越法律的遮羞布和挡箭牌,那些拿着“爱国”名义指责何引丽的人群,你们真的爱国吗?还是对爱国有什么误解?
还有评论文章指出,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国旗”是我们平时不要有意识践踏、损毁,而不是在这个时候沦为绑架他人的工具。打着“尊重国旗”的名头进行爱国绑架,远比比赛中掉了一面国旗更危险。
“丢国旗事件”只是冰山一角
马拉松比赛代表一种生命的极致,一种对人类自身潜能竭尽全力的挑战,尊重并发扬马拉松精神,靠的不仅是热情,更有赛事组织者及志愿者细致、专业、科学的服务。然而,在国内马拉松赛事中一直乱象频出,“丢国旗事件”只能算作冰山一角。
近年来,我国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各类体育赛事在各地频繁举行。根据《2017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的数据,仅2017年中国各类规模马拉松赛事场次达1102场,这个数字在2016年是328场,2011年仅为22场。
马拉松赛事井喷式发展的背后,却藏着各种肆意生长的问题。相关组织程序不规范、赛场设置不合理、赛后服务保障不健全等问题依旧突出,从层出不穷的替跑风波到某地举办马拉松赛事引发“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质疑,都说明我们规范马拉松比赛的专业能力落后于举办的热情。
赛道秩序混乱
苏州太湖马拉松赛何引丽的遭遇,就是赛道秩序失控最好的明证。由于马拉松赛道绵延曲折,主体线路多半设定在城市街道上,难免给办赛方的管理和调度增加了更多不可控因素。
纵观国内马拉松赛事,组织程序不规范、赛场设置不合理、服务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或多或少存在着。甚至,2015年海口马拉松赛后还出现了“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花式吐槽……
替跑
2016年深圳马拉松赛,女子组获奖的前十名选手中竟出现了两个大男人,这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但事实上,马拉松赛场上的替跑事件始终没有得到根治,“跑道打假”早已不是什么新鲜词汇。
刷成绩、走捷径,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甚至还有人为了换取考大学分数上的“优惠”…选手花钱找人替跑,多半是为了满足一己私利。但与此同时,竞赛公平性也被这些人践踏。
更严重的是,替跑者如果未经正规体检就上场替跑,很可能会造成各种安全隐患。
违规跑
2017年上海马拉松赛,一位D区跑友混进A区,最终以5小时32分钟的成绩完赛,而他被赛事官方给予取消上海国际马拉松赛比赛成绩、禁赛2年及终身禁赛等处罚。
为了取得成绩上的突破,常有些“投机分子”想尽办法寻找赛事管理方面的漏洞:服用兴奋剂、前提规定起跑位置、不按规定线路参赛……违规跑形式多样,犯禁之人多半来自路跑好手。
将集计时系统与GPS定位功能于一身的参赛芯片调包,成为很多选手找到的一条“捷径”。不过,芯片技术不断精进,越来越多违规跑浮现水面。
选手意外猝死
马拉松从不是一项轻松的运动,在奔跑过程中,由于强度过大,心肺功能都经受着巨大考验。2015至2017年间,有14人在参加国内马拉松赛事时意外猝死,而在终点附近猝死占比80%。
有些跑者对参赛安全问题危机意识淡薄,赛前没有安排针对性的适应训练,当赛程尾声身体陷入极度疲劳,便面临着巨大风险。
提前发完赛奖牌
2015年8月,杭州马拉松官方网站发布新闻公告,通知参加杭马的选手领取装备,其中“奖牌”一栏赫然在列。比赛没开始,选手先领奖牌,这样的流程让大部分跑者直呼“不可思议”。对此,组委会回应称:考虑到前一年出现终点哄抢奖牌的局面,所以出于安全以及人员疏散的考虑,决定把半程、全程奖牌提前发放。2018年,杭州马拉松已经更换了新的运营方。
奖牌印错字
2016年7月,和苏州马拉松同属于“奔跑中国”系列赛的贵阳马拉松开跑。赛后,有细心的跑者发现该赛事的完赛奖牌上标注的英文是“FINSHER”,而正确的拼写应该是“FINISHER”(完赛者),少了一个字母I。网友纷纷吐槽,“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大写的尴尬。”
证书印错市长名字
2016年11月,南昌马拉松顺利结束,但在完赛证书上,南昌市市长郭安的名字却写错了,汉字拼音印成了“ZhangHuanqiu”。原来这位张焕秋是吉林市市长,就在2016年6月,吉林市也举办了马拉松,和南昌马拉松的运营方相同,出现印错市长名字的失误也就不难理解了。
选手两枪起跑
2017年5月份,长春国际马拉松鸣枪起跑,这项赛事同样属于“奔跑中国”系列赛。按照计划,比赛是上午8点准时出发,到了规定时间后,站位靠前的几位选手直接起跑,导致后面的选手跟着出发。
但是由于规定流程没有走完,各位嘉宾尚未用发令枪发令,现场工作人员把已经提前出发的一部分跑者拦回了起点拱门区域。现场一度非常混乱,在发令枪响后,选手才第二次起跑。赛后,组委会宣布了对抢跑选手的处罚措施,运营方负责人公开发文致歉。
拖欠选手奖金
赛事数量爆炸性增长,难免鱼龙混杂。有些马拉松赛就出现过因为对赞助商把关不严,拖欠优胜选手奖金的情况。
2015年底的临沂马拉松赛,奖金拖欠长达半年未发,最后是由政府垫资20万元才将跑友怨气平息。除此之外,吉林、深圳等地的马拉松赛近年来都相继传出过此类传闻。甚至还有跑手自行组建“讨薪群”,专门应对马拉松赛事奖金拖欠问题。
事实上,动辄几万人参加的马拉松,绝不仅仅是一次长跑那么简单,它是城市综合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有业内人士认为,马拉松近似一场有准备、有预谋的“灾难救援”,考验城市在紧急状态下各方面的运转能力,涉及安全稳定、医疗急救、交通疏散、城市管理、旅游营销、对外宣传、涉外接待等多个层面。要完成如此复杂的系统性操作,离不开高度的专业性。
对于如火如荼的中国马拉松运动来说,尤其需要从业者、赛事组织者以专业化管理运营来呵护它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构建起给予跑者尊重的舞台,跑者也才能从中获得自信和荣誉,发现更好的自己。也唯有如此,国内马拉松赛事才能跑得更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